耻骨肌腱Pectineus tendon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07E4

核心定义

耻骨肌腱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耻骨肌腱位于下肢内侧,起自耻骨梳(耻骨支与 pubis 骨之间的骨嵴),止于股骨粗线的内侧部(股骨远端内侧的骨性隆起)。具体定位为:
    • 水平位置:髋关节前方至大腿内侧,大致位于腹股沟下方 5-8 厘米处。
    • 解剖标志:介于耻骨联合与股骨内侧髁之间。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运动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中的肌腱结构,是耻骨肌(内收肌群之一)的止点肌腱。
  • 功能
    • 作为耻骨肌的力学传导结构,将肌肉收缩的力量传递至股骨,协助完成髋关节的内收、屈曲及旋外动作。
    • 维持下肢稳定性,尤其在行走、跑步或跳跃时参与动态平衡。
3. 组织结构
  • 组成: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含胶原纤维(I 型胶原为主),纤维平行排列以承受张力。
  • 附着点
    • 起点:耻骨梳(骨表面覆盖骨膜)。
    •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部(骨膜与肌腱纤维直接融合)。
4. 功能与作用
  • 关键作用
    • 协调大腿内侧肌群的协同收缩,增强髋关节内收力量。
    • 在运动中(如骑马、足球等)防止大腿外展过度,保护髋关节。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耻骨肌腱炎:反复内收肌群过度使用(如短跑、体操)导致肌腱炎症,表现为腹股沟内侧疼痛,活动时加剧。
    • 肌腱撕裂:剧烈运动或外伤(如突然扭转髋部)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撕裂,出现急性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
    • 髋关节不稳定:长期肌腱功能障碍可能继发髋关节代偿性病变。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休息、冰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炎症;物理治疗(超声波、电刺激)促进修复。
    • 手术干预:完全撕裂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修复肌腱附着点(如关节镜下缝合)。
  • 康复要点
    • 术后或损伤恢复期需逐步进行肌力训练(如侧卧抬腿、弹力带内收练习),避免过早负重。
6. 常见误区
  • 误区:耻骨肌腱损伤常被误认为“腹股沟拉伤”,需通过 MRI 或超声检查明确肌腱是否受损。
  • 误区:单纯休息无法解决慢性肌腱炎,需结合肌筋膜松解和肌力训练。

参考文献

  1. 《格氏解剖学》(第 41 版),Elsevier 出版社,描述耻骨肌解剖结构及功能。
  2. 《人体解剖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明确肌腱分类与术语标准。
  3.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20 年研究,讨论内收肌腱损伤的康复策略。
  4. IMAIOS e-Anatomy 平台,耻骨肌三维解剖模型(尽管标注“缺少字词:tendon”,但提供肌肉附着点定位依据)。

以上内容基于现有解剖学共识及临床指南整合,确保科学性和实用性。如需进一步细节,建议结合影像学检查或文献数据库(如 PubMed)查询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