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肌肌腱Splenius cervicis tendon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2HL1

核心定义

颈夹肌肌腱(Splenius cervicis tendon)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颈夹肌肌腱位于颈部后侧深层,起自颈椎(C3至T4节段)的棘突,肌腱部分向上外侧延伸,最终止于枕骨的乳突和上位颈椎横突(C1至C3)。其肌腱路径大致在斜方肌深层,距离皮肤表面约2-3厘米。
  • 重要毗邻
    • 前方:与半棘肌、颈长肌相邻。
    • 后方:邻近斜方肌和棘上韧带。
    • 神经血管:靠近第3至第4颈神经后支及椎动脉。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肌肉骨骼系统中的颈部肌群,具体分类为头颈部肌腱。
  • 功能
    • 运动功能:通过肌腱将肌肉收缩力传递至骨骼,协助头部后伸、侧屈及旋转。
    • 稳定功能:维持颈部姿势,防止头部过度前倾。
3. 组织结构
  • 肌腱组成: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主要为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与肌肉的肌腹部分逐渐过渡连接。
  • 附着点
    • 起点肌腱:附着于颈椎棘突的骨膜。
    • 止点肌腱:分为两部分,分别附着于枕骨乳突和上位颈椎横突。
4. 功能与作用
  • 功能
    • 动力作用:通过收缩传递力量,协同其他颈部肌肉完成头部运动。
    • 保护作用:缓冲颈部运动中的冲击力,减少肌肉直接与骨骼摩擦。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颈夹肌肌腱炎:因长期劳损(如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导致肌腱炎症,表现为颈部后侧疼痛、僵硬,活动时加重。
    • 肌腱损伤:剧烈运动或外伤可能导致肌腱部分撕裂,出现局部压痛及运动障碍。
    • 颈椎病关联:长期肌腱紧张可能加重颈椎间盘压力,间接引发神经根症状。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物理治疗(热敷、超声波)、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炎症。
    • 康复训练:针对性拉伸和强化颈部肌肉,改善姿势。
    • 侵入性治疗:严重肌腱炎可考虑局部皮质类固醇注射。
  • 康复要点
    •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颈部过度前伸。
    • 定期进行颈部伸展运动,增强深层肌肉力量。
6. 常见误区
  • 误区1:认为颈夹肌属于浅层肌肉(实为深层)。
  • 误区2:忽略其在维持姿势中的作用,仅关注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 《格氏解剖学》(第42版),描述颈夹肌解剖结构及功能。
  2. 《人体解剖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明确肌腱分类。
  3. IMAIOS解剖数据库,颈夹肌肌腱的三维解剖模型(2023年更新版)。
  4. 百度百科“颈夹肌”词条,临床关联部分参考《临床解剖学杂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