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9月23日刊载的研究,在65岁及以下人群中,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nonatherothrombotic)原因构成急性心肌梗死(MI)的重要负担。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梅奥诊所的克莱尔·E·拉斐尔(Claire E. Raphael, M.B.B.S., Ph.D.)及其同事,在一项针对65岁及以下社区人群队列的研究中,分析了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预后。研究将心肌梗死归类为六种经裁定的病理生理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栓塞、血管痉挛、未归类于其他类别的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U),以及供需失衡继发性心肌梗死。
15年间共发生4,116次心肌损伤事件,涉及2,780名患者。研究发现其中1,474次事件被确认为首发心肌梗死,68%由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导致。女性心肌梗死的人群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尤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所致类型(每10万人年48例 vs 13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每10万人年23例 vs 105例)。女性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发病率更高(每10万人年3.2例 vs 0.9例);在首发症状中,55%的病例被误诊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相较于男性,女性患者中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原因占比更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47% vs 75%;继发性心肌梗死:34% vs 19%;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11% vs 0.7%;栓塞:2% vs 2%;血管痉挛:3% vs 1%;未归类类型:3% vs 2%)。
拉斐尔在声明中表示:"这项研究突显了历史上被忽视的心肌梗死原因,尤其在女性群体中。当心肌梗死的根本病因被误解时,可能导致疗效不足甚至有害的治疗。"
一名作者披露了与医药行业的关联。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