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Wikipedia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en.m.wikipedia.org国际 - 英语2025-08-05 22:15:5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47字
脑内出血(ICH)是一种突发的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占所有中风病例的10-15%。该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和脑淀粉样血管病。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单侧无力、意识障碍等,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治疗包括血压控制、手术干预和并发症管理,预后与出血量及部位密切相关。近期研究提示mRNA疫苗可能与出血风险存在关联,但需进一步验证。
脑内出血出血性中风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临床表现病因风险因素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策略高血压mRNA疫苗
脑内出血

简介

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又称出血性中风,指血液突然渗入脑实质或脑室系统。这是颅内出血的一种类型,占所有中风病例的10-15%(缺血性中风为另一类型)。症状表现多样,包括剧烈头痛、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或死亡。该病属于神经外科急症,需立即进行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分型

脑实质出血

脑实质出血(IPH)占所有中风病例的8-13%,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出血后血肿及周围水肿会压迫邻近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当颅内压显著升高时,可能引发致命的脑疝综合征。

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IVH)约占中重度颅脑损伤的35%。30%为原发性(局限于脑室系统),70%为继发性(源自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及脑肿瘤,特别是脉络丛肿瘤。

临床表现

症状与出血部位密切相关:

  • 基底节/丘脑出血:对侧偏瘫、感觉异常
  • 小脑出血:共济失调、眩晕、呕吐
  • 脑干出血: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持续性植物状态
  • 丘脑出血: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快速识别建议使用FAST原则(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言语困难、及时就医)。约25%患者存在亚临床癫痫发作,但抗癫痫药物仅适用于有明确发作证据者。

病因与风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 高血压(相对风险增加2-6倍)
  • 糖尿病
  • 高胆固醇/低胆固醇血症
  • 酗酒
  • 抗凝药物使用
  • 可卡因滥用

特殊病因包括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动静脉畸形、脑肿瘤及颅内动脉瘤。近期日本2025年研究发现,mRNA疫苗接种者脑动脉中持续存在刺突蛋白表达,提示可能增加女性出血风险。

诊断

首选诊断方法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出血区域呈高密度影
  • 周围水肿呈低密度区
  • 典型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灶

辅助检查包括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有效检测血管畸形。超声监测可用于评估血肿体积变化,减少辐射暴露。

治疗

药物治疗

  • 血压管理:目标收缩压140mmHg,可改善90天功能预后
  • 逆转抗凝:使用idarucizumab或andexanet alfa逆转新型抗凝药物
  • 禁忌药物:糖皮质激素(增加死亡率)
  • 特殊药物:rFVIIa可限制出血但增加血栓风险

手术治疗

适应症包括:

  • 血肿体积>3cm
  • 年轻患者的结构性病变
  • 脑室出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

手术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抽吸、内镜清除及减压性开颅术。其中减压开颅可降低死亡率,但远期神经功能预后仍有争议。

预后

流行病学特征:

  • 发病率:2.5/10,000人/年
  • 30天死亡率:34-50%
  • 幸存者中12-39%可生活自理
  • 8-33%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病情恶化

不良预后指标:

  • 血肿体积>60ml
  • 脑室出血
  • 脑疝形成
  • 持续发热
  • 早期血肿扩张

特别研究进展

2025年日本研究发现:

  • 出血性中风患者脑动脉持续表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
  • 提示mRNA疫苗可能存在长期血管副作用
  • 女性对刺突蛋白的神经毒性更敏感

该发现尚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但为疫苗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预防策略

  • 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
  • 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 戒烟限酒
  • 监测LDL水平(建议维持>70mg/dL)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