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脑出血: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诊断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Pathogenesis... - UpToDate

美国英语医学健康
新闻源:unknown
2025-08-07 17:37:37阅读时长3分钟1310字
自发性脑出血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畸形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预后健康

引言

自发性脑出血(ICH)是继缺血性卒中后的第二大常见卒中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可由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畸形等多种基础病理改变引发。本文重点讨论自发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策略。

发病机制及病因学

脑损伤机制

  1. 血肿扩张与周围水肿:血肿体积和水肿导致占位效应及颅内压升高,进而引发脑灌注不足和缺血性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脑疝。
  2. 血脑屏障破坏: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引发兴奋性毒性及炎症反应,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3. 血肿扩大:70%的血肿扩大发生在出血后最初数小时内,与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相关。
  4. 周围水肿:CT/MRI显示约半数患者入院时即存在水肿,7-12天达峰值,与血肿体积、入院红细胞压积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相关。

具体病因

  1. 高血压性血管病:常见于基底节、丘脑及脑干穿支动脉,因血管壁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样坏死导致微动脉瘤形成。
  2. 脑淀粉样血管病:老年患者额顶叶脑叶出血的重要原因,特征为脑膜及皮质中小血管β淀粉样蛋白沉积。
  3. 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等,AVM出血常伴发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4. 其他病因:如脑静脉窦血栓、出血性脑梗死、肿瘤卒中、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霉菌性动脉瘤等。

流行病学

全球自发性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9-27%,年发病率12-31/10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5岁后每10年翻倍。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发病率最高,北美及西欧最低。美国患者中以华裔和日裔发病率最高,黑人较白人风险高1.5倍。

危险因素

  1. 高血压: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使出血风险增加2-4倍,尤其与深部脑出血相关(OR 2.1)。
  2. 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使出血风险增加2-5倍,INR>3提示血肿扩大风险。
  3. 其他因素
  • 酗酒(RR 1.67)
  • 低胆固醇血症
  • 脑微出血(CMBs)
  • 凝血功能障碍
  • 镰状细胞病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伴剧烈头痛(50%患者)、呕吐及意识障碍。丘脑出血可出现瞳孔缩小及凝视障碍,小脑出血常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及后枕部头痛。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 高密度影:急性期敏感性达90%以上,可与缺血性卒中鉴别。
  • CT血管造影:可检测"点征"(spot sign)预测血肿扩大(敏感性78%,特异性87%)。

头颅MRI

  • 梯度回波序列:对微出血检出敏感性达100%
  • DWI序列:24%患者可见远隔部位弥散异常,提示同时存在缺血性损伤

诊断评估

  1. 急性期检查:急诊需完成头颅CT、凝血功能、心肌酶等检查。
  2. 继发性病因筛查
  • 血压>180mmHg时需警惕高血压性出血
  • 脑脊液含铁血黄素提示慢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肿瘤卒中多伴明显瘤周水肿

影像学特征与预后

  1. 血肿体积:ABC/2公式计算(>30ml提示预后不良)
  2. 早期血肿扩大征象
  • CT低密度"漩涡征"(OR 2.7)
  • 增强CT对比剂外渗
  • MRI T2*加权像"黑洞征"(Hounsfield单位差>28)

治疗原则

  1. 血压管理:收缩压维持140-180mmHg可降低血肿扩大风险
  2. 手术指征:基底节区血肿>30ml、小脑血肿>10ml或脑室出血伴梗阻性脑积水
  3. 抗凝逆转:INR异常需补充凝血因子及维生素K

预后

死亡率约30-50%,预后不良预测因素包括:入院GCS<8分、血肿体积>60ml、脑室受累及凝血功能障碍。早期癫痫发生率约15%,需予预防性抗癫痫治疗。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