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症状、原因及治疗指南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 cerebral hemorrhage ) – USZ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usz.ch瑞士 - 英语2025-08-05 15:40:08 - 阅读时长5分钟 - 2376字
本文详细解析了脑内出血(脑出血)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案。重点涵盖高血压引发的出血风险、不同脑区受损症状的差异、CT/MRI影像诊断技术、紧急医疗处置原则,并强调通过控制血压和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复发。数据显示该病30天死亡率高达40%,早期识别和抢救对预后至关重要。全文以苏黎世大学医院临床经验为基础,系统阐述这一高危神经系统急症的全周期管理策略。
脑出血脑实质出血症状病因治疗预防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预后紧急治疗
脑出血:症状、原因及治疗指南

脑出血(脑实质出血)

脑实质出血、脑内出血

脑实质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医疗状况。若未能立即对脑组织出血进行治疗,患者的生存概率将显著下降。

该病症可能影响大脑不同区域并呈现不同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位置:可能出现头痛、意识障碍、运动与语言功能障碍或瘫痪症状。常见诱因多为长期高血压,但也与其他基础疾病相关。

脑出血应急处理

当发生脑实质出血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立刻拨打144急救电话。否则脑组织损伤将持续扩大,导致神经元死亡。

什么是脑实质出血?

这是指发生在脑组织内部的出血,常形成血肿。该病症的缩写为IZB或ICB(英文缩写为ICH)。脑出血具有致命风险,属于需紧急处理的医疗事件。随着血液在脑组织内积聚,颅内压持续升高。由于颅骨的刚性限制,脑组织和供血血管受到压迫,最终因缺氧和营养中断导致神经元大量死亡。

术语解析:"intra"意为"内部",拉丁语"cerebrum"指"大脑"。存在其他类型的颅内出血(如硬膜下血肿),这些属于影响脑膜而非脑实质的出血。

临床分类如下:

  • 外伤性脑出血(创伤性ICB):由颅脑外伤引发,如事故、斗殴或手术并发症
  • 自发性脑出血:无外伤诱因。即使存在基础疾病也可能难以确诊
  • 继发性脑出血:由基础疾病引发,如高血压、血管畸形或其他血管病变

ICB症状取决于出血部位和范围。初期可能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其他征兆包括意识水平下降、恶心呕吐及瘫痪体征。

脑出血流行病学数据

专家估计,每10万人中每年有12-15人会发生脑实质出血。ICB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这类脑梗死称为出血性脑卒中。自发性ICB占所有脑出血病例的9-27%,其中高血压长期作用导致脑血管破裂是最常见诱因。约85%的脑卒中源于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血流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其他流行病学数据:

  • 45岁前自发性ICB罕见(<2/10万),此后风险持续上升
  • 平均发病年龄约65岁
  • 80岁以上群体发病率高达350/10万,老年人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5倍
  • 男女患病率相近,某些研究显示男性稍高,另一些研究则显示女性更多

脑出血病因及危险因素

ICB病因复杂多样,通常与创伤(事故、跌倒、斗殴)或手术无关。主要分为两类:

自发性脑出血

  • 隐源性:现有诊断技术无法明确病因但存在潜在病因
  • 特发性:无已知病因

继发性脑出血(占多数):

  • 长期高血压:最危险因素,常见基底节、丘脑、小脑及桥脑出血
  • 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壁沉积淀粉样蛋白导致管腔狭窄
  • 动脉及小动脉疾病
  • 遗传性或获得性大小血管病变
  • 脑动脉瘤:易破裂的血管瘤
  • 静脉系统疾病:如静脉炎、静脉窦血栓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脑血管肌肉异常收缩
  • 烟雾病:脑底部动脉进行性狭窄
  • 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脑海绵状血管瘤)
  • 肿瘤及局部缺血导致的继发出血
  • 凝血障碍(血液疾病、抗凝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
  • 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
  • 滥用可卡因、安非他命等药物

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化

症状表现取决于出血范围和位置。轻微出血(如淀粉样血管病)可能无症状,而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破裂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突发剧烈症状。

不同出血部位的症状特征:

  • 大脑半球:头痛、感觉/运动障碍、癫痫发作、双眼同向视野缺损,症状随出血扩散加重
  • 基底节:对侧肢体偏瘫、眼球运动障碍(双眼同向偏斜)、失语症、同向性偏盲
  • 丘脑:意识障碍、注意力减退、感觉异常、凝视麻痹
  • 小脑: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眩晕、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 桥脑:四肢瘫痪、脑神经功能缺损、昏迷

仅凭症状难以区分脑实质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需影像学确诊。

诊断要点

必须快速准确鉴别脑实质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这对初期治疗决策至关重要。诊断流程包括:

  1. 病史采集:通过患者自述或目击者、家属补充,明确症状起始时间、严重程度及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
  2. 急诊入院:优先送入专科卒中单元
  3. 神经系统检查:评估反射、肌肉及神经功能
  4. 影像学检查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首选检查,通过X射线获取高分辨率脑部横断面图像,可精确定位出血部位和范围
  •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磁场获取详细脑组织图像
  • 血管造影(CT/MRI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脑血管结构

实验室检查包括:

  • 血常规
  • 炎症指标
  • 凝血功能(INR、APTT、凝血酶时间)
  • 电解质
  • 肝肾功能
  • 血糖
  • 抗Xa活性(评估肝素水平)
  • 血小板功能检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者)
  • 毒品筛查

预防、早期发现及预后

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脑出血风险,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及血管病变。建议:

  • 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全谷物,选择植物脂肪,控制动物性食品
  • 每日1.5-2升水分摄入
  • 常规运动:有氧运动如徒步、游泳、骑自行车
  • 戒烟限酒
  • 压力管理: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或雅各布森放松训练
  • 控制体重
  • 规范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
  • 高风险人群定期医学检查

目前无特定早期筛查手段,但存在脑出血风险者应定期就医监测。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有效预防脑出血发生。

病程与预后

预后取决于出血范围和位置。怀疑脑出血时必须立即拨打144急救电话。早期干预可显著提高生存率。约20%患者发病24小时内死亡,30天死亡率约40%,一年存活率不足50%。部分患者可恢复独立生活能力,预后不良时需启动家庭沟通并提供姑息治疗。

不良预后相关因素:

  • 高龄
  • 全身状态差
  • 24小时内出血扩大
  • 脑室出血
  • 出血量大
  • 抗凝治疗史
  • 继发脑损伤

紧急治疗原则

怀疑脑出血应立即启动急救(拨打144)。治疗时机直接影响预后,早期干预可最大限度降低死亡风险和后遗症。关键治疗措施包括:

  • 控制血压
  • 降低颅内压
  • 止血治疗
  • 手术清除血肿(特定病例)
  • 神经重症监护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