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理生理学、治疗与未来方向
摘要
脑出血(ICH)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破坏性卒中类型。本文综述了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损伤机制、现有治疗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过去40年全球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其病因随高血压管理改善和抗凝剂使用增加呈现动态变化。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已阐明脑出血后水肿、炎症、铁毒性损伤及氧化应激等复杂相互作用机制。尽管多项试验探索了最佳医疗和外科管理模式,但患者生存率及功能预后未见显著改善。当前针对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为减轻该疾病危害带来希望,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基于病理机制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开发与原发预防、超早期止血治疗、微创手术及血肿周围炎症性脑损伤防护。
关键词:脑出血;流行病学;高血压;死亡率;卒中
图表说明
图1. 脑出血的脑血管病因
高血压微血管病变(左上)表现为深部脑结构为主的微出血,源于动脉壁结构和机械性年龄相关改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右上)导致的微出血多见于脑叶区域,由破坏血管完整性的淀粉样沉积引起;动静脉畸形(左中)是动脉与静脉血管间的异常连接;海绵状血管瘤病(右中)为神经血管疾病,特征为功能失调内皮导致的扩张渗漏毛细血管;烟雾病(左下)表现为威利氏环动脉狭窄及代偿性异常血管形成;动脉瘤(右下)则由母动脉结构薄弱引发血管扩张。
图2. 脑出血后损伤机制
包含血肿扩大、炎症反应、铁诱导毒性及氧化应激等多维度病理过程。
图3. 开颅血肿清除术
针对累及皮层表面的脑出血病例,经系列CT证实血肿体积(81mL)稳定且血管造影明确病因后实施开颅手术:(A)术前CT影像,(B)手术操作照片,(C)血肿清除腔照片显示残余出血极少,(D)术后5天CT显示残余血肿<15mL,预示良好功能预后概率。
图4. 基于MISTIE方案的微创手术
针对高血压导致的深部脑出血(44mL),经影像学评估稳定后在CT介入手术室实施实时血肿抽吸:(A)CT引导下的血肿抽吸,(B)按MISTIE方案轻柔吸引操作,(C)植入柔性引流管清除残余血肿,(D)术后残余血肿<15mL,预示良好预后。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