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状疱疹概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潜伏的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当人体初次感染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时,多表现为水痘,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中。之后,在某些诱因下,如劳累、免疫力下降等,病毒会被再次激活,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其典型症状为沿神经走向一侧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疼痛和水疱。这种疼痛往往是阵发性的刺痛、灼痛或者电击样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疼痛非常剧烈,甚至难以忍受。
除了疼痛和水疱外,还可能出现全身性症状:
-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
- 低烧,体温一般在37.3 - 38℃之间,可能会伴随轻微的畏寒。
- 头痛,疼痛的部位和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前额部疼痛,有的是双侧太阳穴附近疼痛等。
这些全身性症状会让患者感觉身体不适,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二、带状疱疹在特定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及疼痛风险
在中国,带状疱疹多发于高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的人群。
- 高龄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也逐渐下降,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变弱。
-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例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等,他们的身体难以有效抵御病毒的侵袭。
- 慢性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神经和血管的功能,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部功能受损,呼吸功能不全,机体的氧供和营养物质运输受到影响,免疫力也会受到牵连。
-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功能状态。
- 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神经功能损伤,身体的调节能力变差。
这些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风险很高。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状态本身就比较脆弱,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对神经的损害更容易引发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更大。
三、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疫苗预防效果及国内接种率
- 发病率 5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85岁及以上人群中约1/2会患带状疱疹。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对病毒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
- 疫苗预防效果 对50岁以上成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有一定预防效果。例如,从数据来看,第6年至第11年期间累积的疫苗效力为79.7%,对70岁及以上成人第6年至第11年期间的保护效力为73.1%。这表明疫苗在较长时间内能够为接种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减少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 国内接种率 然而,我国50岁及以上人口的带状疱疹接种率极低,仅为0.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大众对带状疱疹的危害认识不足,很多人不知道带状疱疹可能带来的严重疼痛后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疑虑,担心接种疫苗后会有不良反应。
- 宣传推广不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这种专门针对带状疱疹的疫苗可以接种。
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认知及社区医疗机构的情况
- 患者认知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缺乏认知。很多患者常将疼痛误认作是年纪大了正常的腰腿痛。这是因为他们对带状疱疹这种疾病的了解有限,加上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本身就容易出现腰腿痛等症状,所以当带状疱疹引发神经痛时,容易被忽视。
- 社区医疗机构情况 社区医疗机构诊断手段有限。社区医疗机构往往缺乏一些先进的诊断设备,如用于检测病毒的高灵敏度的实验室设备等。
不过,尽管很多疾病需到上级医联体医院明确诊断,但是社区医疗机构有便捷的绿色通道转诊,也有充足号源。这为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诊到上级医院,并且不用担心挂号难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更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带状疱疹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尤其对高龄、慢性病患者影响较大。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且疫苗预防效果较好但国内接种率低,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其神经痛认知不足,社区医疗机构虽有局限但转诊方便。在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群体中,提高大众对带状疱疹的认知、增加疫苗接种率等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