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Life生物科学公司正测试细胞重编程技术能否延缓甚至逆转衰老效应。这家由哈佛医学院教授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于2017年创立的生物技术企业,即将成为全球首家开展抗衰老细胞再生疗法人体临床试验的公司——该疗法可在不改变细胞核心功能的前提下使细胞恢复活力。公司开发的细胞重编程治疗若获成功,将有望解决阿尔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和帕金森病等多种年龄相关疾病。这项潜在的长寿科学突破同时也引发诸多伦理担忧,包括人口过剩与"过度美容化"等问题。
长寿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据市场研究未来公司数据,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92.9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30亿美元。杰夫·贝佐斯支持的Altos实验室正推进类似Life生物科学公司的细胞再生编程技术;香港Insilico Medicine公司则运用人工智能加速年龄相关疾病药物研发;而由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资助的Retro Biosciences公司,目标是将人类寿命延长10年,并计划于2025年底前启动阿尔茨海默病药片的人体试验。欧莱雅和雀巢等消费品牌现已将长寿研究应用于抗衰老护肤及营养产品开发。
人类衰老过程中,DNA会累积表观遗传标记——这些化学标签改变基因表达并引发疾病。Life生物科学公司首席运营官迈克尔·林格尔(Michael Ringel)解释道:胚胎发育约受孕后一周时,表观遗传标记会自然重置,这解释了为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子女不会出生即患病(尽管可能携带后期发病的遗传倾向)。拥有生物学背景的林格尔自2018年起担任公司战略顾问,2025年初正式加入。
2020年,现任公司主席的辛克莱发现一种表观遗传重编程方法,能部分复制人体自然再生过程——将受损组织恢复至"年轻化"功能状态,且不会转化为多能胚胎样干细胞。该疗法通过重编程细胞表观遗传标记实现细胞层面的青春恢复,成功使视力受损老年鼠恢复视觉。三年后,公司宣布临床前试验显示该基因疗法使失明非人灵长类动物重见光明。公司计划2026年初启动首个人体试验,聚焦青光眼和NAION(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这两种致盲主因。林格尔表示,后续将拓展至更多年龄相关疾病,"最终或可同步实现全身组织再生"。
若成功,该疗法对人类死亡率的影响将极为深远。2型糖尿病、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位居美国死因前列。"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致死疾病实际与衰老相关,"林格尔强调,公司目标并非永生,而是"显著降低死亡率"。
延长寿命的社会成本
批评者警告此类疗法可能引发新风险,包括人口过剩、医疗资源挤占及年龄歧视加剧。林格尔的妻子卡罗琳·林格尔(Carolyn Ringel)——哈佛医学院生物伦理中心课程讲师——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她向《观察家》表示,抗衰老疗法可延长"人们在社区、家庭和工作中保持活跃的时期",提升老年群体的社会经济贡献。
尽管如此,抗衰老医学的社会连锁反应仍令人担忧。《哈佛医学生评论》论文指出,将衰老归类为疾病可能"强化年龄歧视刻板印象并边缘化老年人",因这将自然过程"医疗化"而"丧失应得的尊重"。此类担忧延伸至美容滥用领域:长寿突破或被用于追求美学增强而非健康——正如糖尿病药物诺和泰(Ozempic)近期被滥用于短期减肥的趋势。
卡罗琳·林格尔警告反对此类商业化:"该治疗旨在帮助75或80岁曾活跃人群重拾年轻时的生活能力,而非制造美丽外表或打造纯由俊美人士组成的社会。"另一重担忧是可及性问题。英国慈善机构纳菲尔德基金会警告"抗衰老干预措施的获取可能不平等",导致边缘群体被排除在外。
卡罗琳·林格尔承认医疗领域的不平等"始终令人忧虑",但认为这不应阻碍研究。她主张长寿疗法的预防性质反而更利于全球普及:"与其向贫困地区输送昂贵药物,不如在疾病发展至需用天价药阶段前部署干预措施——这种方案更易实施、更民主且成本更低,而贫困地区民众目前根本无法负担这些昂贵药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