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防治优化

8岁患儿离世,神经母细胞瘤防治体系该如何优化?

作者:范致远
2025-09-17 11:05:01阅读时长2分钟830字
儿科神经母细胞瘤儿童癌症恶性肿瘤防治体系医疗政策社会支持经济负担心理压力确诊晚治疗费用药物纳入医保新生儿基因筛查公众认知医疗社工志愿者服务

2025年9月14日,湖南湘西8岁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延霖离世。其母亲延霖妈妈曾为筹钱剃光头发直播跳舞,仍未能挽回孩子生命。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对儿童恶性肿瘤救治难题的关注。

为何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儿童癌症之王”?

神经母细胞瘤占儿童实体肿瘤的8%-10%,死亡率较高,多数患者是5岁以下儿童。它恶性程度高,很容易转移。而且早期症状如腹痛、发热等不明显,容易被误诊,很多孩子确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了。治疗上,需要综合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药物,但复发率超过40%,部分患儿对传统疗法有耐药性。约90%的患儿存在MYCN基因扩增等遗传变异,但具体病因不清楚,家族遗传的情况仅占1%-2%。延霖的三年治疗过程就体现了这些困境,确诊晚,多种治疗方法都不管用,靶向药没纳入医保,家里经济承受不住,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

患儿家庭面临哪些生存挑战?

经济上,神经母细胞瘤每年的治疗费用超过50万元,靶向药自费比例高,低收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像延霖妈妈直播筹款,就是因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覆盖不够。同时,三线城市医疗资源有限,湘西地区没有儿童肿瘤专科,孩子要到外省看病,交通、住宿等费用又增加了家庭负担。心理上,孩子长时间承受化疗的副作用,如呕吐、免疫力下降等,还有身体的疼痛和心理创伤,家长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救助也很零散,慈善捐款往往要靠个别案例被曝光,缺乏系统的专项救助基金,社区也没有足够的心理干预资源。

如何优化神经母细胞瘤防治体系?

医疗政策方面,要把高致死率的儿童肿瘤纳入国家专项救助计划,将GD2单抗等关键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建立跨区域转诊的绿色通道。还要加强新生儿基因筛查试点,尽早发现高风险患儿。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上,要建立儿童肿瘤家庭经济互助基金,联合公益组织提供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服务。推广“医疗社工 + 志愿者”模式,在医院设立儿童癌症支持中心,帮助家庭协调资源和获得情感支持。公众认知提升也很重要,制作儿童常见肿瘤症状识别手册,通过社区宣传减少误诊。鼓励企业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计划”,通过税收优惠激励靶向药在国内生产。 延霖的离世暴露了儿童肿瘤救治体系的不足,完善保障、提升意识,才能给患病孩子更多生存希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