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手术中心(ASC)和门诊环境中开展的心血管外科手术及医疗程序正持续增加,且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放缓。
根据某医疗机构高管表示,心血管护理向门诊转移的模式已提升医疗可及性、患者满意度并降低整体成本。
全国性心血管服务平台Cardiovascular Logistics的门诊护理副总裁克里斯滕·理查兹(Kristen Richards)近期接受《贝克尔报》(Becker’s)采访时,探讨了推动该趋势的核心动因及应对监管挑战的策略。
注:回复内容经轻微编辑以提升清晰度和简洁性。
问:近年来心血管护理在门诊手术中心和门诊环境中的执行量为何出现显著增长?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克里斯滕·理查兹: 心血管门诊手术中心堪称行业新秀。我们正快速积累发展动能,这本质上是为了全面提升广大患者在各社区的医疗可及性。通过将低复杂度病例转移至成本更低的门诊环境,既减轻了医院负担,又为患者创造了双赢局面。当前整体趋势明确,尽管行业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我们仍有进步空间。门诊手术中心领域在质量管控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正系统性地测量、管理并上报数据,以确保推动质量指标和临床疗效的持续优化。
问:您认为这种发展势头会延续吗?
理查兹: 毫无疑问会延续。部分驱动力将来自支付方,他们将引导患者选择成本更低的门诊环境,因为此处提供的护理质量与医院相当。门诊手术中心的质量指标和患者体验数据已证实其表现优于医院:患者非常乐意选择这类机构——交通便利、费用更低、流程高效。患者上午就诊,中午即可返家用餐。这种效率优势将推动该领域持续增长,支付方也会进一步施加推力。一个明确信号是: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每年都在扩充门诊可执行手术清单。
问:您如何应对新建门诊手术中心面临的监管障碍?
理查兹: 各州要求差异显著。我们计划今年底前在伊利诺伊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各开设一家新中心,但三地监管细则截然不同——例如宾州特有的规定在伊利诺伊或佛州并不存在。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差异,且时常遭遇突发状况需及时调整策略。
以伊利诺伊州新中心为例:因涉及合资项目,近期出台的新规将适用于该中心(此前我们毫不知情)。过去几周我们被迫紧急联动其他机构,共同满足新增的上报及认证等监管要求,这必然带来额外成本。为满足监管伙伴需求,我们必须主动承担这些调整成本。
问:当门诊手术中心成为主流后,您预期联邦层面是否会出台简化新设机构的监管措施?
理查兹: 我认为必然发生。当前已现端倪——CMS正要求门诊中心按季度上报质量指标及患者体验数据。未来门诊中心将像医院一样,根据绩效表现面临奖惩机制。部分准入壁垒正在消融,全国范围内"需求证明"(Certificate of Need)制度正被多方呼吁废除。但必须承认,现有监管框架下的设立门槛仍极高,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突破。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