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是许多人日常经历的正常现象,被视为一种轻度解离状态,即当下时刻与思想、情感、记忆及行为之间产生脱节。当人们感到疲惫、无聊、分心、压力过大或面对挑战时容易出现解离,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患者也较为常见。
1. 疲劳与睡眠不足
当处于疲劳、疲倦或睡眠不足状态时,人的思维敏锐度和专注力自然下降。研究表明,仅一晚睡眠剥夺就可能加剧解离症状并削弱抑制不必要想法的能力,导致走神频率增加。
2. 压力与情绪过载
面对高强度压力或严峻挑战时,人更容易走神或陷入麻木状态。此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压力激素皮质醇,大脑也可能通过解离来脱离压力源或创伤事件。研究显示,极端压力下高浓度皮质醇与频繁走神存在显著关联。
3. 外界干扰
有时走神仅因注意力分散所致,例如心不在焉地看电视或散步时思绪飘忽。这种现象极为普遍,研究表明其根源在于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内在思维活动(即内心自我对话)的脑区区域。
4. 焦虑障碍
焦虑症患者常出现走神现象,尤其在焦虑情绪加剧时。这可能是大脑的应对机制——当无法有效处理情绪时产生的解离反应。部分患者还可能经历现实解体,即感觉与周围世界脱节。
5. 抑郁症
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走神或解离现象。部分案例源于过往创伤,包括背叛创伤(因信任被破坏产生的心理伤害)。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高背叛创伤经历者更易出现走神及解离症状。
6.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走神或分心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常见体验,尤其在压力或情绪过载时更为明显。此类解离常伴随以下表现:
- 学业或职场困难
- 无法识别社交信号
- 冲动行为
研究指出,解离与ADHD症状存在重叠,可直接导致注意力障碍。
7. 低血糖
血糖水平下降时,走神或思维模式改变十分常见。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
- 意识模糊
- 嗜睡
- 癫痫发作
若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因低血糖可能危及健康。
8. 偏头痛
偏头痛引发的剧烈疼痛可能严重干扰注意力,导致解离。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前即出现解离,并伴随嗅觉过敏(对气味异常敏感或厌恶)。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大脑供血异常可引发此类发作,影响思维能力,同时可能出现:
- 混乱
- 定向障碍
- 头晕
- 乏力
即使疑似小中风,出现中风类似症状也须立即就医。
10. 低血压
走神有时与大脑供血不足相关,而非心理问题。低血压会导致头晕或眩晕,此时往往伴随当下注意力丧失。若反复发作,应咨询医生排查病因。
提升专注力的实用建议
走神通常不意味严重健康问题,但可能干扰人际关系、学业及工作。若频繁走神,可通过以下措施改善专注力:
优先保障睡眠:疲劳会削弱专注能力。确保每晚充足优质睡眠,可通过优化睡眠环境实现——睡前避免电子屏幕,仅将床铺用于休息而非工作。
压力管理:压力会触发皮质醇分泌和"战斗或逃跑"反应,导致注意力涣散。通过呼吸训练、瑜伽及渐进式肌肉放松等策略有效管理压力。
练习主动倾听:与朋友交谈、工作会议或听课时走神,可精进主动倾听技巧。做笔记有助于保持专注,录音设备可防止遗漏信息。其他技巧包括请求澄清、给予反馈、总结要点及保持眼神交流。
运用正念技术:正念练习帮助将注意力锚定当下,减少思维游离。持续训练能有效屏蔽外界干扰,对慢性压力人群尤为适用。
减少环境干扰:电子邮件提示音、短信和社交媒体通知等外部干扰易引发走神。2021年研究显示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是主要干扰源,专注时建议关闭设备。
何时就医
若持续走神且自我调节无效,应预约医生进行检查。医生可排查ADHD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潜在病因。当注意力缺失影响学业职场表现时,建议咨询精神科医生——这类专业医师擅长诊断、治疗及预防心理、情绪与行为障碍。
快速回顾
走神是普遍现象,属于轻度解离状态。疲劳、睡眠不足、ADHD、情绪障碍及压力均为常见诱因。通过保障睡眠、练习正念与主动倾听可有效改善。若持续走神且影响日常生活,务必寻求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帮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