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健康风险与防护

2023深圳7例涉水触电,台风让呼吸道风险升3倍、23%灾民焦虑!

作者:张熙
2025-09-23 10:10:01阅读时长3分钟1142字
急诊科呼吸道疾病台风次生灾害健康风险防护措施涉水触电山体滑坡应急物资脆弱人群心理健康避难场所公共卫生急性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避险法则

近期,受台风“桦加沙”西行路径影响,深圳启动防台风应急响应。全市865个应急避难场所做好开放准备,1.5万余名三防责任人在岗,海事部门对大型集装箱班轮实施“只离港、不进港”管控,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或停运。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强降雨和10级以上阵风或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台风次生灾害有哪些健康威胁?如何防护?

台风带来的次生灾害会造成多种健康威胁。城市内涝时,地下车库、低洼路段积水,人在涉水时容易触碰漏电设施。2023年深圳台风季就有7例因涉水触电导致严重灼伤的情况。山体滑坡、树木倒伏则可能造成骨折、颅脑损伤等创伤。洪水还可能污染自来水系统,引发霍乱、伤寒等肠道疾病。 为应对这些风险,我们要提前规划避险路线,可通过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官网查询最近避难场所位置,规划高处撤离路线并标注危险区域。应急物资要备好防水手电筒(持续供电8小时以上)、救生哨、防水手机袋、防水创可贴等,慢性病患者需备3日以上药物并标注剂量。涉水时要穿戴高筒雨靴,用长棍探测路面,遇到水面有漩涡或冒泡要绕行,涉水后用碘伏消毒可能破损的皮肤。

脆弱人群如何进行专项健康管理?

老年人群行动迟缓且常伴有骨质疏松,撤离时易摔伤,家属要提前联系社区安排护送。糖尿病患者涉水易引发足部感染,需准备防水敷料;高血压患者因应激反应可能血压骤升,需随身携带降压药并监测数据。残障人士中,轮椅使用者需与社区约定专人协助转移,听障者需配备震动预警设备。 在医疗资源保障方面,每个大型避难场所应配备至少1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储备急救箱(含AED)、血糖仪、血压计。胰岛素等需冷藏药物可使用冰袋+保温袋临时保存,避难场所应设置2 - 8℃应急冰箱。建立“红黄绿”三色分类标签,红色标记(如透析患者)优先安排救护车转送至医院。

避难场所如何防控公共卫生风险?

集中安置时,呼吸道疾病飞沫传播风险提升3倍,需保持通风并配置PM2.5口罩。共用餐饮器具可能引发诺如病毒传播,要分发独立餐具并设置免洗消毒站。潮湿环境滋生真菌,需提供干燥床褥并每日发放抗真菌喷雾。 管理措施上,要按家庭为单位划分居住区,发热或腹泻者转入独立观察区,配备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每4小时对厕所、餐区进行含氯消毒剂喷洒,垃圾日产日清并采用双层密封袋。制作图文手册讲解“七步洗手法”,用方言广播提醒“不共饮、不赤足、不乱丢垃圾”。

极端天气下怎样维护心理健康?

约23%灾民会出现心悸、失眠等急性焦虑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或尿床。经历房屋倒塌者未来6个月内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风险增加5倍,要关注持续情绪低落、噩梦等征兆。 干预策略包括在避难场所设置“心灵驿站”提供24小时热线,心理医生每2小时开展团体减压活动。指导家属通过“情绪温度计”(1 - 10分自评)识别异常,鼓励进行正念呼吸练习。为儿童设置游戏治疗区,通过沙盘、绘画引导表达恐惧,发放“勇气徽章”增强安全感。 深圳此次台风应急准备展现了双重防控体系,但健康风险防控需个体与社会协同,掌握避险法则,减少台风健康损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