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JAMA精神病学》的研究探讨了软饮料消费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该关联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变化介导。
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高级讲师雷切尔·里格比博士(Dr Rachael Rigby)表示:
"饮食是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于含糖软饮料(SSB,定义为超加工、高热量且富含葡萄糖和果糖等简单糖类)的影响。其他饮食模式,如低可溶性纤维、高人工甜味剂和高脂肪饮食,也会促进特定细菌属的生长,这一现象称为菌群失调。肠道细菌的异常生长与多种生理系统相关,包括但不限于:胰岛素抵抗、炎症和抑郁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菌群失调在抑郁症中起因果作用,相关潜在机制正在研究中。艾格特氏菌(Eggerthella)和洪氏菌(Hungatella)等细菌属能合成谷氨酸、丁酸、血清素和γ-氨基丁酸(GABA)等关键神经递质,这些递质影响抑郁症。如果神经递质水平紊乱,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
本研究纳入405名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和527名健康对照者。含糖软饮料消费与艾格特氏菌丰度增加相关,但与洪氏菌无关,这支持了先前关于含糖软饮料促进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既往研究指出含糖软饮料摄入会降低拉氏菌属(Lachnobacterium)水平并提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这些发现为当前结果提供了佐证。
尽管这一机制颇具吸引力,但需考虑因果关系方向问题:是细菌变化(由含糖软饮料摄入增加导致)还是抑郁症先发生?是否MDD患者为改善情绪或补充能量而增加软饮料摄入,从而间接引发细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MDD患者教育水平较低,这可能是一个混杂变量,既影响抑郁症发生又看似促进含糖软饮料消费。相对而言,含糖软饮料对抑郁症的影响可能并非全部原因,但考虑到众多生活方式变量干扰下仍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这一发现非常值得关注。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效应仅在女性而非男性参与者中显著。这可能源于女性样本数量略高,或性激素影响放大了含糖软饮料的作用。性别特异性机制尚不明确,但突显了在两性中开展统计学效力充足研究的必要性。"
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神经科学、精神药理学与心理健康教授希亚拉·麦凯布教授(Prof Ciara McCabe)表示:
"我发现许多此类关联性研究具有误导性。本研究并未证明饮用软饮料会导致抑郁症或加重抑郁症状。简言之,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饮用软饮料。正如作者所述,抑郁症常伴随情绪化进食和高糖食物偏好,这可能导致软饮料摄入增加。"
"当人们感到抑郁时,其行为模式(包括饮食习惯)会发生改变,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软饮料饮用量增加——而非相反因果关系。"
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生命科学系副教授吉约姆·梅里克博士(Dr Guillaume Meric)表示:
"该研究支持软饮料消费与抑郁症常共现的观点,尤其在女性群体中,并指出艾格特氏菌(Eggerthella)可能是潜在关联因素。但它并未有力证明这些饮料会导致抑郁症,且微生物组的介导作用看似微弱。如果你大量饮用软饮料,减少摄入是低风险行为且总体有益,但本研究绝不意味着这是抑郁症的独立治疗方案。"
该研究质量如何?结论是否有扎实数据支撑?
"是的,作为此类观察性横断面微生物组-流行病学研究,质量良好。队列招募规模合理(尽管多样性不足,可能主要是德国为主的欧洲队列),统计调整得当,包含敏感性检验,局限性说明透明。但如同许多高质量微生物组研究,它无法确证因果关系,且效应量有限。关联性得到充分支持;微生物组的介导作用虽具统计学显著性,但仅解释约4-5%的关联,这构成一个有待验证的有趣假设。患者群体多样性不足(可能主要为欧洲队列)也阻碍了结论向全人类推广。微生物组部分可进一步完善(例如采用鸟枪法宏基因组学而非基于16S的测序方法)。"
本研究与现有证据如何衔接?
"与既往将含糖饮料与抑郁症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一致。它通过临床诊断和涉及艾格特氏菌的微生物组角度拓展了这一关联,该菌种已与其他多种疾病和饮食模式相关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潜在关键因素。"
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如何?是否存在过度推测?
"减少软饮料摄入基于多种理由均属明智之举,本文提示可能存在(微小的)心理健康益处,尤其对女性。仅凭本研究就抑郁症制定公共政策尚不成熟,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期方向。"
是否可能存在反向关联,即MDD患者更易饮用更多碳酸饮料?
"反向或双向关联(MDD → 更多软饮料)同样合理,且论文已明确承认。唯有经过充分调整的随机对照或纵向研究才能厘清方向,即便如此,微生物组机制及影响仍需更完善的机能验证。"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肝病学与慢性肝衰竭教授黛比·肖克罗斯教授(Professor Debbie Shawcross)及医学研究委员会博士研究员维多利亚·克朗斯滕博士(Dr Victoria Kronsten)表示:
"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了软饮料消费与抑郁症的潜在关联。饮用更多软饮料的女性更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并报告更严重症状,但男性参与者中未观察到该效应。
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软饮料消费相关的肠道细菌变化。软饮料摄入量较高的女性体内艾格特氏菌(一种先前与抑郁症相关的肠道细菌)水平升高,且微生物组多样性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即使在控制热量摄入和其他因素后,艾格特氏菌仍可能部分解释软饮料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是首批在临床诊断抑郁症患者中探索此关联的研究之一,并控制了身体质量指数(BMI)、教育水平、热量摄入和药物使用等关键混杂因素。
尽管观测效应量较小,但因其具有可干预性——软饮料消费属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且女性对此似乎更具生物学敏感性,这些发现仍具实际意义。
需注意的是,饮食研究中确立因果关系较为困难。抑郁症本身可能导致含糖食物和饮料摄入增加。然而,本发现支持了饮食与肠道健康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日益增多的证据。"
"尽管本文单独不足以支持为缓解抑郁症而改变软饮料消费的公共卫生政策(如作者所建议),但基于肥胖、糖尿病和肝病等全球流行病的考量,已有充分理由采取措施限制含糖软饮料摄入。"
伦敦大学学院(UCL)分子精神病学教授安德鲁·麦克奎林教授(Prof Andrew McQuillin)表示:
"论文表述方式暗示作者已证实因果关系,但在讨论部分他们明确指出无因果证据,甚至可能情况相反——抑郁症患者或抑郁症状者更易消费软饮料。
论文中最令人担忧的表述是'亟需开展教育、预防策略和政策以减少软饮料消费,从而缓解抑郁症状'。此声明假设作者已获得软饮料消费导致抑郁症的强有力可复现证据,但证据强度不足以支撑此类论断。
该关联存在诸多潜在混杂因素。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如何差异?为何按性别分组后效应仅见于女性?
其他局限包括:报告的效应量极小且置信区间宽泛,且研究结果尚未在独立研究中复现。"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医学研究委员会生物统计学组统计学家斯蒂芬·伯吉斯博士(Dr Stephen Burgess)表示:
"这是一项观察性分析,因此在因果推断方面存在局限。它发现软饮料消费者抑郁症风险高于非消费者,但无法断言软饮料消费是否导致该风险升高,抑或软饮料消费者与非消费者之间的其他差异因素所致。即使采纳研究发现,软饮料消费者抑郁症风险仅略高于非消费者,研究显示相对风险差异为8%。此类差异几乎等同于将研究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时可能出现的偶然波动——其中一组抑郁水平略高完全可能纯属巧合。该关联极可能是偶然发现。
令人费解的是,研究人员对微生物组某一特定成分解释风险差异的信心,竟高于对软饮料消费者与非消费者本身存在风险差异的信心。此发现甚至经不起基本逻辑检验——若对存在风险差异缺乏高度确信,便无法高度确信某因素是该差异的原因。基于本研究,我们无法确信软饮料消费者与非消费者之间存在与抑郁症相关的风险差异,更无法确信软饮料消费是导致该差异的因素,尤其无法确信该差异(若存在)与肠道微生物组相关。"
《软饮料消费与肠道微生物组改变介导的抑郁症》由Sharmili Edwin Thanarajah等人撰写,于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英国时间16:00发表在《JAMA精神病学》上。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5.2579
利益声明
雷切尔·里格比博士: 无利益冲突声明
斯蒂芬·伯吉斯博士: 无相关利益冲突声明
希亚拉·麦凯布教授: 麦凯布教授研究聚焦抑郁症的因果机制,曾考察糖类与甜味剂的神经反应。其研究获得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雷丁大学研究奖学金、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英国科学协会(BSA)以及GWPharma Ltd、EPC flavouring Ltd和Juneobiont PTE. Ltd.等产业合作伙伴资助。
其他专家均未就DOI声明作出回应。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