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Afib)是最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即异常心跳节律——影响数百万美国人,因其导致中风、心脏病发作和心力衰竭而造成的死亡和疾病负担,被公认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否有特定饮食可能有助于预防或治疗它?
近期研究揭示了应当避免的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心房颤动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原因多样:首先,采用低碳水饮食者可能减少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抗炎食物,降低这些食物的摄入是心房颤动风险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次,低碳水饮食意味着增加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可能刺激氧化应激——即自由基形成,这也被证实与心房颤动相关;最后,该效应可能源于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进而引发心房颤动。事实上,低碳水饮食与全因死亡率上升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导致的死亡。
针对心律失常患者,饮食建议本质上与低碳水饮食相反,日常应以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坚果为核心,海鲜每周最多食用几次,鸡蛋、乳制品和鸡肉约每周一次,其他肉类则约每月一次,部分原因在于需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
强调全谷物、豆类(豆子、扁豆、鹰嘴豆和 Lentils)、蔬菜、水果和坚果,并排除大部分(或全部)动物产品的全食物植物性饮食可能发挥特殊作用,因其不仅最大化保护性食物摄入,还排除了潜在有害的动物性食物。例如,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避免某些食物可能有益于心房颤动管理——如避免深色鱼类和酒精。
深色鱼类的研究源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所谓深色鱼类指鲑鱼、剑鱼、蓝鱼、鲭鱼和沙丁鱼。探索性分析发现,每周食用四次以上深色鱼类(如鲑鱼或沙丁鱼)的参与者,心房颤动发病风险高达六倍——尽管总体鱼类摄入似乎无显著影响。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酒精为何对心律失常如此有害,但每日常饮酒可能使心房颤动相对风险增加约8%——不过饮用咖啡或一般性咖啡因摄入似乎与心律失常风险无关。
然而,植物性饮食在心房颤动风险因素管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植物性饮食可能降低多种传统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包括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和糖尿病。
高血压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约占所有新发心房颤动病例的五分之一,而植物性饮食可改善血管舒张能力(即动脉自然扩张功能),并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增加钾摄入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方面,完全排除动物性食物的饮食者,其患病率比食肉者低一半,素食者和仅食用鱼类者的保护效果居中。
超重体脂可能造成约五分之一的心房颤动病例,但好消息是显著减重与心房颤动自由率提高六倍相关。数据显示:初始超重的心房颤动患者,若减重10%或以上,五年后仅10%仍患心房颤动;而减重不足3%或增重者,60%仍患病——风险高出六倍。
以下心房颤动风险因素均可通过足够健康的植物性饮食预防、控制甚至逆转:高血压、2型糖尿病、肥胖、全身性炎症和心脏病。鉴于这些发现,饮食调整至关重要。但除非实际验证,否则无法确定其能否真正治愈心房颤动。
遗憾的是,目前仅有案例报告,但其中一个极具说服力。一位82岁男性患者因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病史、缺血性心肌病、高胆固醇、高血压及持续性心房颤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多药联用),并出现记忆丧失、认知障碍、疲劳和虚弱症状。若不改变导致问题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药物虽优于无作为,但常用降压和降胆固醇药物实际绝对风险降低有限且存在显著副作用风险。因此,该患者决定从根源治疗:开始全食物植物性饮食并配合适度运动,迅速降低高胆固醇和高血压,停用他汀类、降压药和β受体阻滞剂。患者还报告认知障碍及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肌病相关症状(如头晕、疲劳和虚弱)得到逆转。
观察数据变化:初始依赖所有药物;2月起改善饮食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下降37%至72。有人质疑他仍在服用他汀类药物,但即使医生停用降胆固醇药和降压药,其胆固醇保持低位,血压完全恢复正常。那么心房颤动情况如何?已完全缓解。
患者描述如下:“2017年12月,我遭遇近乎致命的心脏病发作,紧急送医并立即植入支架。次日,医生开具多种药物控制病情。我的脑雾加重,始终感到疲惫。我决定到此为止——已因药物引发的脑雾损失四年生命,不愿再牺牲。此前我采用健康地中海饮食,但随后了解到剔除所有‘垃圾食品’的益处。如今?我有足够力量每日举重、在跑步机上步行或跑步一小时。我感觉比多年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每天清晨头脑清晰、心情愉悦,感激无需再服用一把药物。尽管饮食并非完美,但已看到巨大益处。血液检测显示显著改善,这激励我坚持下去。因病情好转,心脏病专家建议我停用最后一剂剩余药物。这种饮食给了我重获健康的机会。”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