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波动与重症监护病房房颤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联
房颤(AF)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见的致心律失常疾病,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本研究旨在评估ICU房颤患者的心率波动(HRF)及其与院内死亡率的关联。研究采用MIMIC-III和MIMIC-IV数据库,纳入入院时确诊房颤的患者。主要暴露变量为心率变化(入院初始心率与前6小时最大心率之差)和通过24小时心率测量中位数绝对偏差(MAD)评估的HRF。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与死亡率的关联。
研究纳入13,475例患者。心率变化分析显示,与初始和最大心率均>110组相比,初始心率≤110且最大心率>110组的死亡风险更高(比值比[OR]:1.30,95%置信区间[CI] 1.09–1.54;p=0.003)。HRF分析显示,最高HRF五分位组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OR:1.25,95% CI 1.07–1.46;p=0.004)。亚组分析发现HRF与心率控制治疗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但在接受心率控制治疗的患者中,HRF与死亡率无显著关联。
引言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ICU中检测到的房颤因其对治疗策略的重要影响而备受关注。无论是新发房颤还是既往存在的房颤,均与更高的死亡率相关。本研究假设HRF与ICU房颤患者死亡风险正相关,旨在验证HRF作为预后指标的价值。
方法
研究纳入MIMIC数据库中入院时记录房颤的患者(定义为入院前后24小时内确诊),排除ICU停留<24小时及前24小时心率测量<4次者。HRF量化指标为24小时心率测量的MAD值,按五分位数分组。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率。
结果
基线分析显示20.1%患者(2,707例)发生院内死亡,平均年龄74.31±11.6岁。心率变化分析中,低-高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OR:1.30)。HRF分析显示,最高五分位组死亡风险增加25%(OR:1.25),该趋势在调整测量频率后仍显著。亚组分析表明,在未接受心率控制治疗的患者中,HRF与死亡率显著相关,而接受治疗者无此关联。
讨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ICU房颤患者心率波动与死亡率的关联机制。主要发现包括:1)初始心率低但短期内升高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HRF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高;3)心率控制治疗可减弱HRF的负面影响。这些结果提示临床医生需动态监测心率波动,尤其在未接受心率控制治疗的患者中。研究局限包括单中心回顾性设计和未考虑抗凝治疗状态。
研究强调,除管理心率绝对值外,监测心率波动对改善ICU房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决策中,需结合心率控制治疗状态综合评估HRF的预后价值。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该结论,并探索高分辨率生理监测与药理学心率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