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方坦循环中心力衰竭的治疗Rethinking Heart Failure Therapy in the Fontan Circulation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consultqd.clevelandclinic.org美国 - 英语2025-10-23 13:16:28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81字
克利夫兰诊所专家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挑战方坦循环心力衰竭治疗的"一刀切"模式,指出传统适用于双心室心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在此特殊循环中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有害,而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展现出潜力;研究强调需基于患者表型差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呼吁开展针对方坦生理状态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将患者关注的生存质量、无需移植生存率等作为核心评估指标,标志着心力衰竭治疗范式从经验外推向精准生理学研究的转变。
方坦循环心力衰竭治疗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SGLT2抑制剂个体化治疗多中心研究生活质量
重新思考方坦循环中心力衰竭的治疗

专家们正在挑战"一刀切"的治疗模式。数十年来,方坦手术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领域最伟大的外科成就之一,它将原本必死的疾病转化为可长期存活的慢性循环状态。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患者进入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一个严峻的现实逐渐显现:心力衰竭仍是方坦生理状态下晚期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临床医生仍主要沿用为双心室心脏开发的疗法来治疗方坦相关心力衰竭。但像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以及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能否在缺乏肺动脉下心室的循环系统中真正发挥作用?

克利夫兰诊所儿童医院儿科心脏功能与移植科主任沙纳瓦兹·阿姆达尼医学博士及其团队在近期发表于《心脏衰竭杂志》的论文中着手探究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系统性综述是迄今为止对方坦人群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零散证据最全面的整合。

薄弱的证据基础

"方坦循环完全独特,"阿姆达尼博士解释道,"它依赖静脉被动回流而非泵血功能,但我们对心力衰竭的管理方法几乎完全照搬成人医学文献。"

其团队通过PRISMA指南检索了截至2025年初的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聚焦于至少包含5名接受标准或新型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方坦患者的研究。仅有9项研究符合标准,这清晰表明相关认知极其有限。

研究结果令人深思。作为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石的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常表现出微弱或不一致的疗效,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有害。"这并不意外,"阿姆达尼博士表示,"当药物旨在调节一个本就前负荷敏感且缺乏肺动脉下心室的系统的后负荷和心率时,预期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类别虽数据有限,却展现出潜力。早期报告显示这些药物可能改善氧合、增强利尿效果并降低利钠肽水平。血管扩张疗法也显示出有利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但能否转化为显著的长期效果仍不确定。

超越"一刀切"模式

对阿姆达尼博士而言,核心启示不在于寻找"正确"药物,而在于挑战主导方坦管理的"一刀切"范式。

"在我们的诊所中观察到显著的个体差异,"他指出,"一位左心室作为体循环心室且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可能对β受体阻滞有反应,而保留功能或右心室作为体循环心室的患者则可能无效。我们需要将方坦心衰视为多种表型的集合,而非单一疾病。"

这一观点贯穿他作为前沿方坦诊所联合主任、方坦结局网络(FON)研究工作组联合主席,以及ACTION(先进心脏治疗改善结局网络)方坦小组学术负责人的工作。他强调,这些协作网络是取得进展的关键。

重新定义证据的呼吁

他指出,亟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这些研究应具有充分统计效力并按表型分层。"我们不能再依赖小型回顾性病例系列,"阿姆达尼博士表示,"要真正推进治疗,我们需要专为方坦循环设计的临床试验,而非从成人心衰模型生搬硬套的方案。"

评估终点也需超越生物标志物或急性血流动力学变化。"我们应测量对患者真正重要的结局,如无需移植的生存率、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唯有如此才能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从经验外推转向深入理解

目前,阿姆达尼博士强调个体化治疗和共同决策的重要性。"在获得更可靠证据前,治疗必须针对每位患者、每种表型量身定制,"他表示。

他希望这篇综述既能敲响警钟,也能指明方向。"我们已触及经验外推的极限,"他反思道,"是时候以方坦循环自身的规律开展研究,建立真正反映治疗生理机制的药理学体系。"

他提醒我们,方坦治疗之路源于人类智慧,现在科学同样需要这份智慧。"这些患者代表着心力衰竭研究的下一个前沿,"阿姆达尼博士说,"问题不仅在于哪种药物有效,更在于我们是否终于准备好重新定义方坦循环中心力衰竭的内涵。"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