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高原徒步遇险!高原反应死亡率30%-50%,2-4小时是救援黄金期
2025年10月2日,20岁的江苏盐城籍女游客林女士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党岭海拔4700米的卓雍措湖垭口徒步时,突发严重高原反应并失温。男队友请求他人帮忙后继续上行,陆先生团队发现林女士意识模糊、无法行走,带其下撤报警。多方接力救援后,林女士被送华西医院,因高原性脑水肿、脑疝仍昏迷,有植物人风险。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高原徒步安全的警钟。
高原反应有多可怕?死亡率高达30%-50%!
高原反应是人体快速进入2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因氧气稀薄产生的生理不适。高原低氧环境会使血氧饱和度下降,引发肺动脉高压和脑血流异常,导致脑水肿。林女士所处的4700米海拔是极高风险区,失温还加剧了组织缺氧。
高原反应的病理演进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急性高原反应(AMS),会出现头痛、恶心等轻症;第二阶段是轻度脑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第三阶段是脑疝形成,脑组织受压,危及呼吸中枢。林女士的症状就符合从AMS到脑水肿的快速进展,昏迷与呕吐还增加了窒息风险,最终因脑疝需紧急手术。高原性脑水肿死亡率高达30%-50%,症状出现后2 - 4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需立即下撤至低海拔并吸氧。
救援失误大揭秘,这些风险你知道吗?
在这次救援中,存在不少关键失误与系统性风险。个体行为方面,林女士的男队友发现其危急状态后,未全程陪护,继续上行,延误了救援启动时间。而且林女士未携带便携式血氧仪、高流量氧气瓶等关键设备,无法及时监测血氧水平(高原脑水肿时血氧可骤降至70%以下,正常值应在95%以上)。
救援系统也存在短板。通讯延迟,直到抵达有信号区域才报警,错过早期干预窗口。首批救助者虽采取了保暖等措施,但缺乏专业急救训练,未建立静脉通道或使用地塞米松等急救药物。此外,高原徒步组织缺乏资质审核,未强制要求参与者提供高原适应证明或医疗保障方案,线路也未设置紧急避难点和氧气补给站,依赖外部救援效率低下。
高原徒步保命指南,科学防护这样做!
行前准备很重要。要提前72小时进入高原,每日海拔提升不超过500米,避免剧烈运动。装备方面,基础组要携带便携血氧仪、高流量氧气瓶(2L/min以上,持续使用可达8小时)、急救毯、防水保暖衣物;药物组要准备乙酰唑胺(提前1天服用预防高反)、地塞米松(急救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口服液。团队要明确“安全官”角色,每2小时监测同伴血氧及意识状态。
急救黄金期处置流程如下:现场评估发现血氧<80%或意识模糊,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背风处;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吸氧(流量≥4L/min)、保暖(急救毯包裹)、保持侧卧防窒息;以最快速度向低海拔转移,每下降500米症状缓解率提升约30%,优先使用车辆或直升机;通过北斗终端或卫星电话联系当地救援,明确坐标(GPS坐标精度需≤50米)。脑水肿幸存者需接受3 - 6个月神经康复治疗,避免二次损伤。
高原徒步风险大,做好科学防护、明确各方责任、完善救援系统,才能降低悲剧发生概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