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烧(体温在37.3℃到38℃之间)超过2周时,很多人会担心是不是得了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实约97%的长期发热都不是肿瘤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代谢异常等。
血液系统问题的常见表现
白血病引起的发热有比较典型的特点:
- 急性白血病通常会有高热(超过39℃)、容易出血(比如牙龈渗血、身上莫名出现瘀斑,这是血小板减少导致的),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贫血;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要结合检查结果看:外周血里的B淋巴细胞持续超过5×10⁹/L,而且维持3个月以上;
- 刚确诊的患者里,85%会有血红蛋白低于100g/L,或者血小板低于100×10⁹/L的异常。
慢性感染的典型表现
慢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往往比较“隐蔽”:
- 结核病:常表现为午后发热(比如下午2点到6点)、夜间盗汗(夜里能把衣服汗湿2次以上),还有半年内体重掉了超过10%;
- 布鲁氏菌病:如果有接触史(比如接触过牛羊),会出现波状热(每天体温波动超过1℃),还伴有关节疼痛;
- 慢性病毒感染(比如EB病毒):可能会持续低烧,还伴随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识别线索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类自身免疫病,有几个特征性表现:
- 光敏感皮疹(晒太阳后皮肤发红起疹)、非瘢痕性脱发(不是因为伤口留疤导致的脱发)、晨僵性关节痛(早上起床关节发僵疼痛),这三个经常一起出现;
- 检查会发现抗核抗体阳性(滴度超过1:80),而且补体水平降低;
- 炎症指标(比如CRP、ESR)和身体感觉的症状不一致(比如指标很高,但自己没觉得特别难受,或者反过来)。
内分泌代谢问题的特有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发热,有几个“标志性”表现:
- 安静的时候心跳一直超过100次/分;
- 双手有细微的颤抖,而且虽然吃得不少,体重还是下降;
- 甲状腺超声显示整个腺体弥漫性增大,血流信号特别丰富(医生叫“火海征”)。
肿瘤性病变的警示信号
除了血液系统肿瘤,还要警惕这些情况:
- 淋巴瘤:脖子或腋下出现无痛的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2cm),而且乳酸脱氢酶指标升高;
- 实体肿瘤转移:会有挥之不去的虚弱感(叫“癌性疲乏”),或者出现副肿瘤综合征的表现;
- 骨髓增殖性疾病:会有脾脏肿大,而且白细胞或血小板指标明显异常。
该怎么一步步检查
建议按照“先初筛、再专科、最后影像”的步骤来:
- 初筛检查:先做全血细胞计数和炎症指标检测,大概80%的异常能查出来;
- 专科评估:根据初筛结果,选做甲状腺功能检测、T细胞斑点试验(查结核的)或自身抗体筛查;
- 影像检查:如果发热超过3周,推荐做全身浅表淋巴结彩超和胸部CT。
怎么在家观察症状
可以按“分级管理”的方法来:
- 一级:体温不到38℃,也没有其他不舒服(比如出血、淋巴结肿大),在家观察就行;
- 二级:如果出现盗汗、淋巴结肿大或体重下降中的任何一个,赶紧去医院门诊;
- 三级:体温每天波动超过1℃,或者有出血倾向(比如牙龈渗血、瘀斑),马上到急诊评估。
哪些情况需要做骨髓检查
不是所有人都要做骨髓检查,只有同时出现以下情况时才需要考虑:
-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叫“三系减少”);
- 有肝或脾肿大的情况;
- 外周血涂片里查到原始细胞或异常淋巴细胞。
现在医学用阶梯式的诊疗方法,已经能对85%的“发热待查”病例做出准确诊断。大家要多注意体温变化的规律,重视症状组合(比如不是单一症状,而是几个一起出现),别乱做不必要的检查。如果发热持续不退,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导一步步做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