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野外活动安全

建议!家长应提升儿童野外活动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

作者:张熙
2025-05-15 09:05:01阅读时长3分钟1109字
儿科野外生存风险儿童野外活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失温饥饿脱水心理压力野生动物威胁救援队防风保暖保温水壶便携式净水器高热量压缩饼干求救信号安全教育

近期,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石谷解山区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事件。一名8岁男童邹某樽随父母登山,在下山途中不幸走失。该地区昼夜温差大、多雾且地形复杂,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截至目前,男童已失联超190小时,虽然黄金救援期已过,但救援队考虑到山区有隐蔽水源、无明显动物威胁痕迹等具备基础生存条件,判断男童仍有生还可能。公安、消防、专业救援队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正持续投入到紧张的搜救行动中,这一事件也让公众对野外安全风险及儿童应急生存能力格外关注。

失温风险:野外生存的“隐形杀手”

石谷解山区夜间低温是一大隐患,极易导致失温。失温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35 - 32℃)、中度(32 - 28℃)和重度(<28℃)。轻度失温时,人会颤抖;到了中度,会意识模糊、呼吸减缓;重度失温则可能昏迷。儿童由于体型小、脂肪少,体温调节能力弱,面临的失温风险比成人更高。 为应对失温,救援队使用热成像仪搜寻热源,还携带保温毯和高热量食物,为可能找到的男童补充能量。而对于普通人,在野外要学会利用衣物、树枝搭建临时庇护所,避免直接接触潮湿地面。建议户外活动时携带防风保暖衣物和保温水壶,提前规划路线,尽量避免夜间滞留野外。

饥饿与脱水:生存路上的“拦路虎”

人体在无水情况下一般只能存活3天,儿童代谢快、体液储备少,脱水风险更高。脱水症状有口渴、头晕、尿量减少,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或休克。长期饥饿会导致低血糖、身体虚弱,影响判断力。 救援队通过无人机投放含电解质的应急包。在野外,若没有应急包,可收集露水,食用可辨识的野果或特定植物,例如某些芭蕉品种的茎汁可作为应急水源。预防饥饿和脱水建议携带便携式净水器和高热量压缩饼干,同时教会儿童识别安全水源,流动溪水通常比静止水坑更安全。

心理压力:影响儿童救援的“无形障碍”

长时间处于孤立的陌生环境,男童可能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未来可能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风险。儿童可能因过度紧张迷失方向,或拒绝求助,增加救援难度。 救援队通过扩音器播放安抚信息引导男童保持冷静。心理学家建议家长平时培养孩子“STOP”应对法,即Stop停止移动、Think思考定位、Observe观察环境、Plan制定计划。定期开展儿童野外安全培训很重要,教导孩子用手机闪光灯、哨声发出求救信号,避免随意走动扩大搜寻范围。

野生动物威胁: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

山区可能存在蛇类、毒虫或小型猛兽,儿童体格弱,更容易受到攻击。尽管目前未发现野猪或蟒蛇踪迹,但仍需警惕夜间活动的啮齿类动物或毒蛇。 救援队使用驱虫剂、携带防蛇靴防范。在野外可将衣物卷起防止蛇虫进入,避免接触枯叶堆或岩缝。若不幸被咬伤,要保持伤口低于心脏,用宽布条松紧适度包扎近心端,避免挤压伤口,并立即呼救。 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了野外活动安全的警钟。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选择正规景区并备齐装备;相关部门可推广“户外安全地图”与应急演练。希望大家提升风险意识与自救能力,让每一次户外活动都平平安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