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一种高度流行的口腔疾病,对口腔和全身健康都有显著影响。尽管其微生物病因已得到充分证实,但过去50年中我们对微生物群在牙周炎中的作用理解经历了持续演变。早期研究(1970-1990年代)通过培养技术鉴定出主要牙周病原体,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等。进入千禧年前,Sigmund Socransky团队通过DNA-DNA杂交技术扩展了潜在病原体的范畴,揭示这些微生物以复合体形式存在,包括著名的红色复合体(前述三种病原体)和橙色复合体(普雷沃氏菌、 Fusobacterium 和弯曲杆菌属等)。
然而过去二十年的概念和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牙周炎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组和微生物失调概念的提出,以及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对微生物群落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这些进展催生了新研究范式:牙周炎被视为龈下微生物群失衡(失调)的结果,而非单纯特定病原体感染。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例如龈下微生物失调的驱动因素尚不明确;微生物群功能代谢变化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待阐明;除细菌外的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在发病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龈下微生物群影响全身健康的具体机制也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专题旨在填补这些研究空白。
我们欢迎各类研究投稿,包括但不限于:
- 通过高通量组学技术整合分析龈下微生物组的功能与代谢特征(菌株水平)
- 揭示病毒组、真菌组及跨界互作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 针对新发现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 探讨牙周微生物组与系统性疾病关联(包括口腔-肠道轴)
- 通过体外、动物或人体研究识别龈下微生物组驱动因素
- 特殊人群或罕见牙周炎类型的微生物组研究
- 新型治疗手段(包括微生物组调节剂)对龈下微生物组的影响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