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你每天步行多少步?2017年,我曾撰写专栏披露自己平均日行仅3000步。原以为在伦敦大都市的日常生活就能自然消耗卡路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借助Apple Health应用,我发现活动量几乎为零,正走向肌肉萎缩。
受热爱步行的日本人启发,我加入每日万步行列。诚然,这数字最初是1964年奥运会前夕为销售健康追踪器设计的营销手段,但日本人普遍身形矫健,其卫生部至今仍建议国民日行8000至10000步。作为目标导向者,我欣赏这种简单明确的挑战:一个清晰的数字,一项可判定成败的测试。
读者们,近八年后,你们会欣喜得知我超额完成目标——过去一年日均步行达10,518步。据研究这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而我实际变化是:几乎走遍伦敦街巷,基本不再开车,也几乎不穿高跟鞋。
步数重要还是步行时长更重要?
获得显著健康效益所需步数持续变化。今年7月《柳叶刀》研究指出7000步已足够,超此步数效益可能趋于平稳。关于痴呆症仍是好消息:日行7000步者比仅走2000步者风险降低近40%,这似乎与神经炎症相关,尽管我可能走上数日仍记不住人名。
上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显示,老年女性每周仅需一两次4000步,早逝风险即可降26%。而10月28日《内科学年鉴》重磅研究宣布:关键不仅在步数,更在于步行时长。该研究调查33,560人(平均年龄62岁),日均步数不超过8000步。核心发现是:全因死亡率随"单次步行时长"增加而降低,不足5分钟短途步行者比15分钟以上步行者死亡风险更高。十年追踪期内,规律进行15分钟以上步行者死于任何原因的可能性降低80%。
正如研究联合首席研究员所言,我是否过于关注步数而忽视"如何"步行?步行到车站需12分钟,是否该绕道达到15分钟阈值?该放弃短途步行改为减少天数但延长单次时间?若效益为零,那些额外绕路"凑步数"是否值得?
研究强调受试者属"活动不足"群体,令我惊讶的是8000步仍被归为此类。我也好奇5分钟能走多远:连卢浮宫劫匪完成珠宝盗窃都需约7分钟。
当你以为自己做对时
将指标应用于生活方式实属荒谬:你总会违背他人统计数据。当你以为做对时,新研究又指出方法完全错误。随着健康追踪器普及,运动量、类型与时长已成为痴迷研究对象。
除步数外,我现监测睡眠质量与身体状态,但多位长寿专家称最应关注心率变异性(HRV,此指标我仍未全懂)。有专家宣称多爬楼梯可战胜衰老,激素专家则痴迷骨密度与举重。
万步目标的优点是无需过度思考:跑步(虽更有效)却汗流浃背且需卸下随身物品。步行令人愉悦——边走边聊、边走边看。上周三我在香港著名山顶愉快漫步饱览美景。(顺带一提,真想获取那陡峭山坡上香港居民的健康指标:他们频繁爬坡,心率变异性水平想必极佳。)
因此基于新信息,我决定坚持原计划:尽一切可能达成万步目标。其余理论可以靠边站了。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CNA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