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是单纯的“胖”,它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持续伤害,从心血管、代谢到呼吸、生殖,甚至神经、免疫,每个系统都可能因肥胖出现问题。
先说说心血管系统。当体重指数(BMI,计算方式是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超过24时,脂肪组织释放的炎症因子会慢慢破坏血管内壁的正常功能。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肥胖人群动脉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速度是正常人的2.3倍。肚子上的脂肪堆得多,会让调节食欲和代谢的瘦素出问题,进而引起血压波动——每增重5公斤,收缩压(高压)平均会上升4.5毫米汞柱。这种长期的病理变化,最后可能导致心梗、脑梗之类的心脑血管事件,得重视。
再看代谢系统。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功能乱了,是得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如果脂肪细胞体积比正常大3倍,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会打乱肝脏处理糖的过程。2023年《柳叶刀》的研究显示,BMI≥30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9.2倍。另外,脂肪因子乱了还会导致高尿酸血症,让尿酸结晶更容易沉积在关节里,痛风发作的概率明显变高。
骨骼肌肉系统也逃不掉。体重对骨骼肌肉的压力和体重多少直接相关——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会随着体重增加呈指数级上升,当BMI超过28,软骨磨损速度会快5倍。研究证实,肥胖的人得骨关节炎的年龄比正常人早8-10年。而且,脂肪里的炎症因子IL-6会抑制成骨细胞(帮助骨头生长的细胞)的功能,让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2.1倍,形成“越胖骨头越差”的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的问题和脂肪长在哪关系很大。胸腹部堆太多脂肪,会挤压肺部的空间,肥胖人群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是睡觉打呼噜突然暂停呼吸)的发生率高达78%。如果脖子上的脂肪厚度超过4厘米,气道被堵住的风险会明显上升。这种长期缺氧的状态,不仅睡不好觉,还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之类的并发症。
泌尿系统的伤害是慢慢积累的,一开始可能没感觉。肾脏的滤过膜会一直承受代谢压力,BMI每增加5,肾功能下降的速度会快1.8倍。肥胖相关的肾病常常和代谢综合征(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同时出现)一起存在,这些因素加起来,最后可能导致肾功能没法恢复的损伤。
生殖系统也会受影响。当体脂率(身体里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超过30%,能结合性激素的球蛋白水平会下降40%。这样的内分泌变化,会让女性月经不规律、生育能力下降;男性则会遇到性激素失衡、勃起功能障碍的问题。
肝脏的代谢异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从单纯的脂肪肝到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年内变成肝硬化的概率有17%。如果肝脏里脂肪含量超过30%,帮身体代谢药物的酶活性会明显下降,形成“脂肪越多代谢越差”的恶性循环。
免疫系统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脂肪组织会分泌20多种炎症因子,一直激活免疫系统,研究发现肥胖的人C反应蛋白(反映炎症的指标)水平是正常人的3倍。这种长期的炎症状态,和多种癌症风险上升明显相关。
神经系统的伤害很隐蔽。脂肪因子能穿过血脑屏障(保护大脑的屏障),影响海马体(管记忆和学习的脑区)的功能,神经影像研究发现,肥胖的人脑灰质(大脑里负责处理信息的部分)体积平均减少8%。另外,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断断续续缺氧,会加快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反应力)的衰退,中老年人受影响更明显。
科学减重得用综合方法,不是单靠节食或运动:
- 调整代谢:可以试试地中海饮食模式(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吃鱼和坚果),每天控制300-500大卡的热量缺口(也就是吃的热量比消耗的少300-500大卡),慢慢减重。优先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燕麦、红薯、苹果,吃了不会让血糖突然飙升),能稳定胰岛素水平,改善代谢乱的问题。
- 运动配合:推荐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心跳加快但还能说话),再加上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做深蹲,练肌肉的)。这样既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就算不动也能消耗的热量),又能保持肌肉量,避免只节食导致代谢下降。
- 行为管理:养成规律的睡眠、饮食、运动习惯,比如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吃饭时专注(别边看手机边吃),用正念饮食(比如慢慢吃,感受饱腹感)改善吃的习惯。用健康监测工具(比如体重秤、运动手环)记录数据,有助于坚持长期减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慢慢来,比如先目标减10%的体重,就能明显改善很多代谢指标(比如血糖、血脂、血压)。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得找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指导,别用极端方法(比如断食、吃减肥药)。其实科学管理体重,本质是养成能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医生的指导加上自己的行为改变一起配合——毕竟,减重不是为了“瘦下来”,而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