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聚焦垃圾食品金字塔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排序,发现超加工肉类和饮料对大脑健康的损害最为严重。研究显示,每日多摄入一份此类食品的人群,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相关的认知问题。
研究团队基于密歇根大学健康与退休研究数据,追踪了4750名55岁以上美国居民长达7年的健康状况演变,通过每两年一次的认知评估(2014年至2020年),测试了即时与延迟回忆能力、倒数计数等脑功能指标。在参与者中,1363人最终出现认知障碍。数据显示,每日多摄入一份超加工动物制品的人群,认知问题风险增加17%;而多摄入含糖饮料(如汽水、冰茶和加糖果味饮料)的人群,风险增加6%。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总超加工食品摄入量与其他类别(如涂抹酱、甜食、咸味零食、谷物乳制品及即食餐)均未与认知障碍风险显著相关。该结论突破了以往仅关注超加工食品整体危害的研究局限,精准锁定肉类制品和含糖饮料为关键风险源。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人类营养学教授、研究合著者 Brenda Davy 指出:"饮食选择存在可调整空间,关键在于保持适度、合理与均衡。"
研究背景显示,2020年美国家庭购买的食品中65%、饮料中38%被归类为超加工食品,这类食品经高度工业加工并含有人工色素、香料及乳化剂等家庭烹饪中不存在的添加剂。更严峻的是,美国各年龄段人群超半数日常热量摄入源于此类食品。研究团队建议,烹饪课程可作为关键医疗干预手段——掌握健康食材选择与烹饪技能,是改善饮食决策的重要基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人类发展科学家 Ben Katz 强调:"遵循健康饮食是一回事,赋予人们实践该饮食的烹饪技能则是另一回事。"尽管垃圾食品泛滥形势严峻,但研究证实通过针对性调整饮食结构,即可实现有效的大脑健康保护。
此项研究已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