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脏病流行病CrossFit | The Modern Epidemic of Heart Disease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crossfit.com美国 - 英语2025-10-31 01:08:08 - 阅读时长6分钟 - 2600字
本文深入探讨了心脏病作为全球首要死因的现代流行病现象,系统梳理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心脏病从1912年首次临床描述到20世纪50年代爆发为流行病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揭露了20世纪中叶糖业通过资助研究刻意转移公众视线、将心脏病归咎于饱和脂肪而非糖分的行业黑幕,同时分析了饮食结构剧变、身体活动减少及吸烟普及等现代生活方式变革如何共同催生这场健康危机,为读者理解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成因及科学预防提供了关键视角。
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健康预防食品质量身体活动吸烟脂质假说糖与心脏病
现代心脏病流行病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首要死因。

仅今年一年,全球预计有1790万人将死于心脏病发作或其他心血管事件。这一数字超过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空难以及所有癌症类型致死人数的总和——堪称灾难性生命损失。

我们不仅需担忧致命事件。每年数百万人经历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幸存者常面临心血管能力显著下降、持续疲劳以及终身依赖药物和监测的困境。生活质量可能受到深远影响,许多人无法重返工作岗位、重拾爱好、参与运动或维持原有独立生活能力。

多数人认为心脏病是晚年问题,仅困扰老年人。但事实上,这一过程早在数十年前便已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斑块逐渐积聚)甚至可始于童年期。当胸痛或呼吸急促等症状显现时,损害已持续数十年。这意味着预防必须在大多数人意识到风险之前就及早开始。

本系列将通过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视角探究心血管疾病的起源与驱动因素,以深化对该疾病的理解:心脏病发展过程中人体内部究竟发生什么?心脏病最早于何时被记载?如何演变为全球头号杀手?最重要的是,我们能采取哪些可控措施来降低风险、改善预后并维护长期健康?

在本系列首篇中,我们将审视心脏病历史及其起源的竞争理论。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胆固醇与心脏病的关联。第三部分则聚焦他汀类药物等药物治疗方案的风险与收益。

历史回溯

您或许惊讶地发现,心脏病是现代时代的全新现象。医学文献中首次明确描述心脏病发作直至1912年才出现,当时詹姆斯·赫里克医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文,将"冠状动脉阻塞"确定为心绞痛(胸痛)和猝死的成因。彼时此类病例罕见且神秘。

1920至1930年代,随着卫生条件改善和抗生素普及,心脏病取代传染病(如结核病和肺炎)成为美国首要死因。

到1950年代,心脏病发作已呈流行病态势,尤其中年男性群体受害严重。1970-80年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食品体系、吸烟及久坐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心血管疾病跃居全球首要死因。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形成于动脉壁内的复杂多细胞结构。当血管内皮(血管的薄层内壁)因高血压、环境毒素(如吸烟或空气污染)、氧化应激或高血糖等因素受损时,斑块开始形成。机体启动修复程序,部分过程涉及招募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脂质运载颗粒至损伤部位。然而一旦LDL进入受损区域,便易发生氧化。氧化是分子接触氧气时的化学反应,与金属生锈、核桃变质、苹果切片褐变属同一过程。在人体内,该过程改变LDL颗粒性质,使其更具炎症性和组织破坏性。

免疫系统将氧化型LDL识别为威胁,派遣白细胞(特别是转化为巨噬细胞的单核细胞)抵达损伤部位。巨噬细胞(字面意为"大食者")吞噬消化氧化型LDL,过程中转化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积聚形成脂肪条纹,这是斑块发展的最初阶段。

随着斑块生长,其中混合炎症细胞、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钙沉积物及纤维组织。长期演化中,斑块可能硬化钙化,使动脉开口狭窄、血流受限;或斑块纤维帽破裂,触发血栓(血凝块)形成。若血凝块严重阻塞心脏或大脑供血,将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由此可见,斑块并非简单"堵塞"动脉,而是启动慢性炎症过程,破坏血流并为急性心血管事件埋下伏笔。

哪些因素发生改变?

至1950年代,心脏病已爆发为流行病,尤其中年男性群体大量死亡,成为西方世界首要健康议题。

一种此前闻所未闻的疾病如何在数十年间崛起为头号杀手?

现代时代引发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剧变为心脏病流行埋下伏笔:

  • 食品质量恶化:传统饮食(基于家庭烹饪的肉类、鱼类、蛋类、天然脂肪及应季果蔬)被超加工食品取代,后者充斥精制糖、强化面粉和工业种子油。
  • 身体活动减少:劳动自动化、办公室工作兴起及汽车普及大幅削减日常运动量。
  • 吸烟广泛蔓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香烟消费激增。至1940-50年代,吸烟已深度融入美国文化,超40%美国成年人定期吸烟。医生广告甚至为其背书,工作场所、飞机及家庭中吸烟普遍被接受。

心脏病理论争鸣

1955年,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任内突发严重心脏病,将心血管疾病推入全国视野。其病情凸显应对心脏病的紧迫性,加速了公众意识提升与研究资金投入。科学家竞相探寻病因(尽管他日均吸烟4-6包人尽皆知)。

生理学家安塞爾·基斯(Ancel Keys)提出的脂质假说认为,膳食饱和脂肪升高血液胆固醇水平,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发作。基斯凭借"七国研究"首次声名鹊起,这项流行病学调查声称饱和脂肪摄入与心脏病死亡率存在强相关性。然而批评者后续指出,基斯掌握22国数据却刻意挑选仅7个支持其假说的国家,忽略其他反驳证据。

基斯以强势好斗著称。他主导了当时科学话语权,激烈驳斥异议者,尤其针对英国生理学家约翰·尤丁(John Yudkin)——后者将心脏病主因归咎于糖而非脂肪。

1972年,尤丁出版《纯净、洁白与致命》(Pure, White, and Deadly)一书,力证糖而非脂肪才是肥胖、糖尿病及心脏病发病率上升的真正推手。他警示过量糖摄入正悄然危害公共健康,指出其促进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二者现已被确认在心血管疾病中起核心作用。2025年,代谢健康已成为慢性病流行讨论的核心议题,印证尤丁的正确性。但当时其警告基本被忽视。

行业对"科学"的干预

201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论文披露:1960年代糖业曾向哈佛知名科学家支付费用,要求其发表弱化糖风险、将心脏病归咎于饱和脂肪的研究论文。1967年刊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某篇论文即由糖业研究基金会(今糖业协会)资助,却未披露利益冲突。这种对科学文献的策略性操纵,将公共卫生政策与消费者行为导向低脂饮食而非减糖。早在1954年内部文件即显示,糖业深知若美国人转向低脂饮食,将使蔗糖消费量(因此也是销量)激增约30%。这一转向无疑助推了此后肥胖与代谢疾病的迅猛增长。

基斯的影响力(及糖业的干预)塑造了数十年膳食指南与公共卫生信息,尽管其理论证据始终不完整且备受质疑。脂质假说将胆固醇错误定性为有害物质(实为人体生物学关键组分),过度简化复杂疾病过程,且未能阐明胆固醇致害的具体机制。尽管存在这些缺陷,该假说仍主导公众与医学界话语数十年,至今影响深远。

下期预告:第二部分将深入解析胆固醇机制。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