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EMT学习指南:心脏病学NREMT Study Guide | Cardiology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nremtpracticetest.com美国 - 英语2025-10-21 06:21:04 - 阅读时长6分钟 - 2690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美国国家注册急救医疗技术员(NREMT)认证考试中心脏病学模块的核心内容,详细解析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重点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含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急症等疾病的病理机制、典型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原则,强调对胸痛患者鉴别诊断的关键要点,并提供标准化治疗流程指导,旨在提升急救人员对心脏急症的现场处置能力,确保符合美国院前医疗实践规范。
NREMT学习指南心脏病学心血管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
NREMT学习指南:心脏病学

在本NREMT学习指南部分,我们将帮助您准备考试中的心脏病学内容。本节涵盖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心肌缺血常见疾病或状况、每种疾病的体征和症状以辅助形成鉴别诊断,以及如何治疗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

完成本指南学习后,将提供五道练习题测试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心血管系统解剖学

作为急救医疗技术员(EMT),您处理的大多数医疗紧急情况均与心脏相关。除了解心脏急症的体征、症状及处理方法外,首要任务是掌握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

心血管系统是维持并供应全身血液流动的主要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及连接毛细血管。但EMT培训中通常将心血管系统划分为三大核心组成部分:

  1. (心脏)
  2. 容器(延伸至全身细胞的血管)
  3. 液体(血液及体液)

心脏

心脏为人体器官提供富含氧气的血液。鉴于其供血职责,心脏无法容忍血液流动中断超过数分钟。心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为双联泵运作。

心脏每侧包含两个腔室:上部腔室称为心房,下部腔室称为心室。两个腔室均以受控、系统化方式泵血,血液经单向瓣膜离开腔室,防止逆流并确保血液流向正确方向。

心脏右侧通过静脉接收来自全身的缺氧血,随后将贫氧血泵送至肺部进行氧合。氧合后的富氧血被泵送至心脏左侧,再经动脉输送至全身。由于左侧心脏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及动脉以供应全身细胞,其肌肉组织比右侧更为发达。

血管

血液离开心脏后进入主动脉——人体最大动脉。动脉离开心脏越远,管径越小。连接毛细血管与动脉的微小血管称为微动脉。

毛细血管是穿行于全身细胞间的细小管道,连接微动脉与微静脉。血液从毛细血管远端流出后进入薄壁微静脉,最终汇入静脉系统。

静脉将血液注入上腔静脉与下腔静脉。此循环过程持续将静脉系统中的血液回输至心脏。营养物质与氧气经毛细血管无缝扩散至细胞,同时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废物反向扩散进入毛细血管,由此实现废物清除。

血液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组成。红细胞负责向细胞输送氧气,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至肺部,经呼气排出体外。

白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组成部分,负责抵御感染及其他疾病。慢性疾病患者常因体内白细胞计数偏低而患病。

血小板在损伤或疾病状态下负责形成血凝块以控制失血。当组织受损时,血小板聚集于损伤部位,促使红细胞黏附聚集;血浆中的蛋白质强化凝块形成,最终构成纤维网状结构完成止血。

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与疾病或损伤相关的紊乱生理过程"。本指南重点讨论心肌缺血——当心脏一处或多处区域血流减少时发生的疾病。患者出现胸痛或不适通常源于心肌缺血。

以下将详述五种与心血管系统及心肌缺血相关的核心疾病或状况,以助您在评估与治疗患者时深入理解其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组织血流减少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该疾病表现为钙质与胆固醇在血管壁内形成斑块,阻碍血流并削弱血管收缩与舒张能力。长期发展可导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阻塞),中断心脏供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用于描述心肌缺血引发的一组症状群。其涵盖两类疾病: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由于两者症状高度相似,处理原则基本一致。

心绞痛

心绞痛是患者心肌组织短暂缺氧时产生的疼痛。其亦可由动脉痉挛诱发,但多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表现。心绞痛通常发生于体力活动或情绪应激状态(心脏负荷增加导致供氧不足)。

典型情况下,心绞痛在氧需求增加状态解除后(如停止运动)自行缓解。疼痛常被描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胸口压大象"。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左臂、肩部、背部中段及上腹部。

若疼痛未随氧需求降低而缓解,通常可通过补充氧气及硝酸甘油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即通常所说的心肌梗死。AMI疼痛提示心脏阻塞区域细胞死亡。细胞坏死后不可修复或再生,形成的瘢痕组织将加重心脏负担。正因如此,AMI患者需快速转运至医院,以便医生清除动脉阻塞。

如前所述,AMI与心绞痛症状高度相似且处理原则相同。但需注意以下三点关键差异:

  1. AMI疼痛可发生于静息或睡眠状态,不一定由体力活动诱发。
  2. 疼痛持续时间超过数分钟,可达30分钟至数小时。
  3. 疼痛可能无法通过休息或硝酸甘油缓解。

部分AMI患者无疼痛症状,可能未察觉自身正发生心肌梗死。此现象多见于女性、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或虚弱等缺血相关症状。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导致心脏无力推动足够血量通过循环系统。此类休克可在AMI后立即出现,或在心肌梗死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

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症状源于器官功能异常,与其他类型休克症状相似,包括:

  • 焦虑或躁动
  • 意识状态改变
  • 皮肤苍白、湿冷
  • 心动过速
  • 呼吸浅快
  • 恶心呕吐
  • 低血压(失代偿性休克的晚期征象)

治疗原则与其他类型休克一致:以舒适体位转运患者、高流量吸氧、保暖,必要时提供通气辅助。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生于心室肌肉永久性损伤,无法匹配心房回血流量。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常由心脏瓣膜损伤、心肌梗死或长期高血压引发。

当心脏无法有效收缩时,会通过提高心率、扩大左心室来增加每分钟泵血量。若心脏无法维持此类代偿机制,即发展为CHF。左心衰竭时,血液无法有效泵离心脏,导致肺部液体淤积并回流至肺静脉,引发肺水肿。

CHF典型症状包括:

  • 呼吸困难
  • 烦躁
  • 部分患者胸痛
  • 颈静脉怒张
  • 体位性水肿
  • 高血压
  • 心动过速
  • 粉红色泡沫痰
  • 潮式呼吸
  • 皮肤苍白或发绀伴多汗
  • 听诊呼吸音时可闻及湿啰音

治疗方案包括:坐位转运(双腿下垂)、高流量吸氧,以及根据协议使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和硝酸甘油。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高血压急症特指收缩压≥180 mm Hg或收缩压急剧升高。未治疗的高血压急症可导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脑血管意外(CVA),即中风。

当患者主动脉壁存在薄弱区域时,称为主动脉动脉瘤。薄弱区扩张使主动脉更易破裂。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由主动脉内膜分离引发,高压血液渗入血管壁层间,显著削弱主动脉结构,使其在未控制高血压下更易破裂。主动脉破裂将导致致命性内出血。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典型症状包括:

  • 突发胸痛(位于前胸或肩胛骨间背部)
  • 无伴随症状的突发胸痛
  • 锐痛或撕裂样疼痛
  • 双上肢血压差异
  •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 股动脉或颈动脉搏动减弱

治疗方案包括:保持患者镇静、按协议呼叫高级生命支持(ALS)团队、高流量吸氧,以及紧急转运至急诊科。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