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摘要: 一项新研究表明,儿童2岁时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影响其多年后的情绪健康。研究人员发现,梭菌目和毛螺菌科细菌水平较高的儿童,其情绪相关脑网络的连接更为紧密,并在7.5岁时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风险。
这种联系表明,早期肠道细菌可能有助于编程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回路。这些发现突显了肠脑轴作为通过饮食或益生菌进行早期心理健康干预的潜在目标。
关键事实
- 肠脑连接: 早期肠道微生物似乎塑造了与情绪和心境相关的脑网络。
- 预测模式: 梭菌目和毛螺菌科细菌较多的幼儿,日后出现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更高。
- 治疗潜力: 通过益生菌或饮食早期调整肠道细菌,可能降低日后心理健康风险。
源自: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的一项新研究,儿童早期肠道微生物组可能影响其在童年中期患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内化症状(包括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统称)的风险。这种影响似乎与细菌与情绪相关脑网络通信方式的关联有关。
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这项观察性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中梭菌目和毛螺菌科细菌比例较高的幼儿,在童年中期出现内化症状的风险更高。
这种联系似乎以间接方式起作用:早期微生物组构成与情绪相关脑网络连接差异相关联,而这些差异又与儿童后期的焦虑和抑郁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肠道细菌可能在编程与后期儿童情绪健康相关的脑回路中发挥作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资深作者布丽奇特·卡拉汉博士表示,若不加以干预,抑郁和焦虑症状可能导致儿童发展为青少年和成人后持续面临更高的精神健康挑战风险。
卡拉汉表示:"通过将生命早期的微生物组模式与脑连接以及后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早期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有助于塑造关键学龄期的心理健康。"卡拉汉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副教授,也是伯尼斯·温策尔和温德尔·杰弗里冠名发展心理学讲席教授。
先前关于儿童肠脑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儿和幼儿,而非学龄儿童。这些研究通常考察微生物组成如何与涉及运动、语言和学习的早期大脑发育相关,而非心理健康。
卡拉汉及其团队试图确定幼儿肠道微生物组的构成是否会对儿童后期的心理健康结果产生连锁效应,因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等问题首次出现于这一阶段。
该研究基于"新加坡健康成长计划"(GUSTO)收集的数据。这项纵向出生队列研究从新加坡儿童那里收集了各种健康数据,包括2岁时的粪便样本、6岁时的静息状态MRI脑部扫描,以及7.5岁时照护者关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数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的研究使用了GUSTO研究中55名参与者的数据。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确定6岁时最强烈关联7.5岁时报告的内化症状的脑连接模式组合。研究人员随后检查了2岁时的早期肠道微生物谱如何与这些脑模式相关联。
内化症状与梭菌目和毛螺菌科微生物群中细菌的关联,与关于微生物组和成人精神健康的类似研究相一致。
卡拉汉表示,这两个微生物群组在成人中已与应激反应和抑郁症相关联,也与幼儿期逆境的影响相关。
这些种群中的一些微生物可能对压力源更为敏感,这可以解释它们与后期童年内化症状发展的关联。
卡拉汉表示,未来的实验研究将揭示这些关联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并应采取行动。
卡拉汉表示:"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些大类群中哪些物种推动了这些发现。一旦我们获得这些信息,就有相对直接的方法来改变微生物组,如益生菌或饮食,我们可以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卡拉汉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古德曼-卢斯金微生物组中心的成员。
弗朗西丝卡·克达西博士和杰西卡·尤博士是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的詹妮弗·S·莱布斯博士是该研究的贡献作者。该研究与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人类发展与潜力研究所、KK妇女儿童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卫生系统(NUH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合作开展。
关键问题解答:
Q:肠道细菌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A:某些细菌影响调节情绪的脑区之间的通信,塑造与焦虑和抑郁相关的模式。
Q:该研究对儿童微生物组有何发现?
A:梭菌目和毛螺菌科细菌水平较高的幼儿,更可能在多年后表现出内化症状。
Q:这可能导致治疗或预防策略吗?
A:是的——一旦确定特定细菌种类,像益生菌或饮食改变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支持情绪发展。
关于此项心理健康与神经发育研究新闻
作者: Will Houston
来源: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联系方式: Will Houston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图片来源: 该图片由Neuroscience News提供
原始研究: 开放获取。
Bridget Callaghan等人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学龄期儿童肠道微生物组通过功能连接组与内化症状相关联"
摘要
学龄期儿童肠道微生物组通过功能连接组与内化症状相关联
微生物组-肠道-大脑轴在心理健康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将微生物组与大脑功能联系起来的研究有限,尤其是在发育过程中,此时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首次显现。
大脑与微生物组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进一步 complicates 了理解它们之间关系的尝试。
在当前的观察性研究(N=55)中,我们使用稀疏偏最小二乘法,从6岁儿童的静息状态fMRI扫描中识别出的脑网络(脑特征)线性组合,这些组合与7.5岁时的内化症状最大协变;随后识别从2岁儿童粪便样本的16S rRNA测序中获得的微生物丰度(微生物谱),这些微生物谱与上述脑特征最大协变。
最后,我们测试任何早期微生物谱是否通过脑特征间接关联后期内化症状,突显潜在的微生物编程效应。
我们发现,梭菌目和毛螺菌科的微生物通过情绪相关脑网络内的连接改变,与童年中期的内化症状相关联。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