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纳姆医生已对服用心脏病或血液循环不良药物的人群发出警告。
在今日(11月4日)播出的BBC晨间直播节目中,这位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医生敦促正在服用相关药物的人士,若出现可能被误判为普通畏寒的特定症状,应立即咨询医生。
随着天气日益寒冷,公众被建议警惕易被低温掩盖的红色警报信号。
冬季感到寒冷虽属正常,但即便在室内穿着保暖衣物仍持续手脚冰凉或全身发冷的现象绝不可忽视——您所服药物类型可能使您更易受这些“隐蔽问题”影响。
普纳姆医生对主持人盖辛·琼斯和海伦·斯克尔顿表示:“冬季我们确实更易畏寒,个体耐寒阈值各不相同。但若您在室内、添衣且开启暖气后仍感异常寒冷,尤其是近期新出现的变化,务必及时检查。此类寒冷可能关联潜在疾病,绝非普通不适,不应被忽略。”
她补充道:“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和脂肪绝缘层减少,新陈代谢放缓,这些自然保温机制会减弱。”普纳姆·克里山医生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苏格兰分部的执业医师,作为BBC日间电视常驻医生广受关注,其工作涵盖医学媒体传播与教育,曾参与《赤裸真相》等节目。
哪些症状需高度警惕?
普纳姆医生解释:“若寒冷感伴随疼痛、刺痛、麻木、身体僵硬或皮肤变色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她重点提及全科诊疗中常见案例:缺铁性贫血。“体内铁元素不足时,健康血细胞无法充分输送氧气至全身,血液会优先供应 vital organs,导致手脚等末梢部位最易发冷。这仅需简单血液检测即可确诊并有效治疗,切勿忽视。”
她还指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该病会因甲状腺调控新陈代谢和体温的功能异常,使患者异常畏寒”。另一需关注的疾病是雷诺氏症,“此症会导致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手指、脚趾尖、鼻尖、耳部甚至乳头,皮肤可能转为苍白或青紫色并产生剧痛感。当血流恢复时,会引发灼热刺痛。若发现此类症状,请及时就医,生活方式调整与诱因管理可显著改善。”
她同时警告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及高血压患者:这些疾病会削弱末梢血流;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也可能因神经与血管损伤而异常畏寒。“若上述情况与您相符,请务必就医咨询。”
哪些药物可能引发畏寒问题?
普纳姆医生详细说明了影响体温调节的常见药物及其机制:
- 利尿剂
俗称“水丸”,通过肾脏促进排尿以排出多余水分和盐分,常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或水肿患者。此类药物可能使末梢发冷(虽不如尿频、眩晕等副作用常见)。
- 抗抑郁药
可能干扰体温调节系统,导致全身发冷、寒颤或医学定义的末梢寒冷(手脚冰凉)。
- 血管扩张剂
用于控制血压及治疗心绞痛,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帮助散热降温。当血液更多流向体表时,热量更易散失,导致手脚异常寒冷。
- β受体阻滞剂
常用于焦虑、高血压及心律失常治疗,典型副作用即为医学术语“末梢寒冷”——手脚冰凉。这是因为β受体阻滞剂会改变手足血流供应。
普纳姆医生强调:“若近期开始服药后持续感到异常寒冷,很可能是药物副作用,我们可为您调整用药方案。”
其他畏寒原因有哪些?
该医生警告称,中年女性因激素波动可能更易畏寒。“更年期前后雌激素水平波动会扰乱体温调节,潮热发作间歇期雌激素低下时,寒冷感尤为明显。”
她还强调均衡饮食与补水的重要性:“规律进食不足、血糖降低或脱水会阻碍血流,加剧寒冷感。”关于保暖方式,她指出:“厚重毛衣并非高效方案,分层穿着(如羊毛、抓绒、保暖棉等基础层)能更有效锁住热量。”她建议通过防风条、地板地毯和厚窗帘优化居家环境,“尤其对老年人,室温应维持在18摄氏度以上”。
总结时她呼吁:“若患有心脏病或循环问题导致腿部肿胀,夜间坐姿时抬高双腿并使用压力袜可显著改善。但若您持续不适,请务必就医。”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