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内存在软性脂肪沉积物或硬质钙化斑块的病理状态。
动脉病变源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脂肪沉积物开始附着于动脉壁,导致血管内壁变得粗糙狭窄,医学上称为“堵塞”。在应激状态(通常为运动)下,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心脏需加速泵血以满足全身供氧需求。此时心肌自身供血需求也同步提升,但若为心肌供血的动脉因脂肪沉积或斑块发生狭窄,血流供应将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症状。
该疾病进程的另一种表现是心肌梗死,俗称心脏病发作。其通常由斑块突然破裂触发,暴露动脉内膜下层并引发损伤反应。如同纸割伤后人体会迅速形成血凝块止血防感染,动脉损伤同样会引发凝血机制。但在此情境下,血凝块可能完全阻塞动脉血流,导致供血区域心肌严重缺氧。
多数情况下心肌梗死突发且无预警,常是患者首次察觉心脏问题的信号,凸显了中高风险人群筛查的重要性。心脏病发作属于医疗紧急事件,需立即恢复心脏供血以最大限度减少心肌损伤;发作期间,受影响动脉供血区域的心肌将坏死并形成瘢痕。瘢痕面积越大,对剩余健康心肌功能影响越显著,未来心脏工作效率越低。
医生采用多种评分系统评估个体未来风险,例如JBS3心血管风险评估和QRISK计算器,通过整合患者特有变量预测未来十年内发生心梗或中风的概率。部分心血管风险因素(如年龄、家族史)无法改变,而可干预因素包括:
现行指南建议,未来十年心血管事件风险超过10%者应审视生活方式并主动调整以降低风险。无法将风险降至10%以下的患者,将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化学方式降低胆固醇水平,此称为一级预防。鉴于启动药物治疗前患者常希望精准评估个人风险,技术进步使我们能够开发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的详细扫描方法,可检测早期或已形成的病变迹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