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分稳定和不稳定,怎么识别与应对

治疗与康复治疗与康复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02 16:52:45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58字
系统解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差异、临床表现及分级应对策略,结合最新临床指南提供从现场急救到长期管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重点阐述血压控制要点、药物干预原则及预防性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冠心病心肌缺血硝酸甘油心肌梗死血压管理生活方式干预调脂治疗
心绞痛分稳定和不稳定,怎么识别与应对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心绞痛主要分两种类型,它们的发病原因和处理方式有本质区别,搞清楚这些差异对及时救治和恢复很重要。

为什么会发作?两种类型的发病原因不一样

稳定型心绞痛是因为冠状动脉有固定的狭窄——就像水管长期生锈变窄,当身体劳累(比如爬楼梯、提重物)或情绪激动时,心脏需要更多氧气,但狭窄的血管没法及时供应,供需失衡就会引发疼痛。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更危险:血管里的斑块突然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就算没活动、安静躺着也可能发作。从病理上看,稳定型的血管损伤是慢慢积累的,不稳定型的则会伴随炎症因子突然升高,相当于血管里“起火”了。

怎么区分?看发作的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很规律,能预判——比如每次爬3层楼、赶公交就会胸痛,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有压迫感或闷痛,一般不超过15分钟,休息一会儿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就能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就没规律了:发作更频繁、疼痛更厉害,通常超过20分钟,平时管用的休息或含药方法效果变差。要注意的是,约30%的老人可能不会喊“胸痛”,反而表现为喘不上气、上腹部不舒服,容易被当成“累了”“胃病”忽视。

发作了怎么办?先做这几步

如果怀疑是心绞痛发作,立刻按以下步骤做:

  1. 调整姿势:让患者半躺着(上半身抬起来),减少心脏的负担;
  2. 含服药物:舌下含服硝酸甘油,5分钟后如果没缓解可以再用,但最多用3次;
  3. 打急救电话:同时拨打120,保持电话畅通,等救护车来。

如果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或者患者意识不清,得马上准备做心肺复苏(如果会的话)。另外,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他们可能不会胸痛,只会觉得极度疲乏,千万别当成“没休息好”拖延。

长期怎么管?跟着这几点做

根据2023年国际权威的心血管指南,稳定型心绞痛的长期管理(二级预防)要做好3件事:

  • 规律吃药:需要联合用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具体遵医嘱,不要自己减药);
  • 控制血压:诊室测量的血压尽量保持在130-135/80mmHg之间,避免血压波动伤血管;
  • 改变生活方式:每天做3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每周加起来至少150分钟;少吃高油高盐食物,戒烟限酒。

最新研究显示,严格按这些做,能把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55%-65%。另外,要定期查肝肾功能和凝血指标,避免药物副作用。

特殊人群要注意什么?

  • 老人:吃药要注意“相互作用”——如果同时用抗凝药(比如防血栓的药),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在用的所有药(包括保健品),避免药效冲突;
  • 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8.0%之间,既能保护心脏,又能避免低血糖(太低会晕甚至有危险);
  •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会让血管变脆,建议每年做一次运动负荷试验(比如跑步机上走路测心脏反应),看看心脏的储备能力。

怎么监测病情?留意这些预警信号

除了常规心电图,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能早期发现心肌损伤——症状出现后2-4小时,这个指标就会升高,比心电图变化还早,能帮医生更快判断是不是心梗。另外,要注意:

  • 如果血压超过140/90mmHg,或者平时规律的心绞痛突然变频繁、变疼,要赶紧去医院;
  • 老人或糖尿病患者如果突然“特别累”“喘不上气”,哪怕没胸痛,也要警惕。

最后要提醒的是:通过系统的预防和应对,能明显改善预后。建议患者随身带硝酸甘油(定期检查有效期,开封后6个月要换新的),再做一张医疗应急卡——写上自己的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常用药、紧急联系人,关键时刻能帮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总之,两种心绞痛的区别核心是“稳定” vs “不稳定”:稳定型的要规律管理,避免诱发;不稳定型的要警惕“突然发作”,一旦出现赶紧送医。搞清楚这些,才能更好保护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