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梗来袭如何急救和预防?这些知识你得知道!
2025-09-04 10:40:01阅读时长3分钟1457字
心肌梗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梗,是一种相当严重且紧急的心血管疾病。近期就有不少因为对心梗症状认知不足,而延误治疗的案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女性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沉默性心梗”或者不典型症状,这大大增加了延误治疗的风险。权威数据显示,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90 - 120分钟,每延误1小时,死亡率就会增加10%。所以,学会识别心梗风险、掌握急救步骤以及落实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心梗的那些事。
心梗来袭,症状如何识别与紧急应对?
- 症状大揭秘:心梗的症状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典型症状有胸痛,就像胸口被一块大石头压着,还可能会向左肩、后背、下颌放射,同时伴有冷汗、恶心、呕吐等。而不典型表现则容易让人混淆,比如呼吸困难,感觉怎么都喘不上气;上腹痛,常被误以为是胃病;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牙痛、胃部不适等特殊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敏感度降低,甚至可能出现“沉默性心梗”,没有明显症状。
- 紧急处理秘籍:一旦怀疑心梗,要按照“停止活动、呼叫急救、服用药物”的顺序来做。首先,立刻停止所有活动,找个地方坐下或躺下,保持安静,别再增加心脏负担。然后,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楚描述自己的症状。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在确定自己没有过敏史且血压正常的情况下,可以服用。硝酸甘油能扩张血管,缓解胸痛;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但要注意,千万不要自己开车去医院,这很危险。
- 把握黄金时间:每延迟1小时治疗,心梗死亡率就增加10%。所以要牢记“两个120”原则,发病120分钟内要尽快就医,并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一旦发现症状,就要快速判断并行动。
心梗发病机制是啥?怎样预防才有效?
- 发病机制科普:简单来说,心梗就是冠状动脉里形成了血栓,把血管堵住了,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间一长,心肌细胞就坏死了。而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会让这个风险大大增加。
- 预防措施分层:
-
生活方式大调整:
-
饮食:要做到低盐低脂、高纤维,控制胆固醇摄入。推荐地中海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避免暴饮暴食。
- 运动:每周进行3 - 5次有氧运动,像快走、游泳都不错,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不过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调整运动强度。
- 作息: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别熬夜。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管理压力。
-
- 药物与监测:冠心病患者要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定期监测血脂、血糖。高危人群可以咨询医生是否加用麝香保心丸等辅助药物,但一定要遵医嘱。
-
- 前兆预警识别:要留意心绞痛的频率、持续时间变化,如果出现异常,要立刻就医。
心梗诊断、治疗咋配合?康复管理怎么做?
- 诊断方法与流程:
-
院前:急救人员会通过心电图、血压监测来初步判断。
- 院内:会进行血液检测(主要查肌钙蛋白)、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来确诊。了解这些检查的目的和结果解读要点,能让你心里更有数。
-
- 治疗配合要点:
-
急性期:溶栓或支架手术非常紧迫,患者要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操作。
- 用药管理:要清楚每种药物的作用,比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降脂。同时,要记录药物的副作用,像胃肠道不适等,及时反馈给医生。
-
- 康复与长期管理:
-
运动康复:从床上活动慢慢过渡到步行,遵循“333”原则,即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70 - 年龄)次/分、每次持续30分钟、每周运动3次。
- 心理调适: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家属要给予情感支持,别让患者因为恐惧而拒绝活动。
- 环境与监测: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温度在18 - 22℃,湿度在40% - 60%。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警惕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信号,如水肿、夜间呼吸困难等。 心梗的“防 - 识 - 救 - 康”全流程都很重要。大家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定期体检,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急救时保持冷静,康复期坚持科学管理。记住,预防永远重于治疗,让我们一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梗风险,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