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入性视网膜扫描可发现隐匿性冠状动脉疾病
Noninvasive Retinal Scans Can Flag Silent Heart Disease
非侵入性视网膜扫描可能发现潜在的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根据一项针对健康韩国志愿者的回顾性研究得出的结论。
在同意参加健康筛查计划的人群中,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显示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的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关联:首尔峨山医学中心和蔚山大学医学院的尹英姬医学博士及其同事报告称,旁中心凹血管密度(PFVD)与冠状动脉疾病(CAD)负担之间存在反向线性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当表层毛细血管丛PFVD以46.3%为临界值、深层毛细血管丛PFVD以49.6%为临界值时,这些变量可显著改善多变量心血管风险模型对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AUC] 0.78,95%置信区间[CI] 0.76-0.81)及对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能力(AUC 0.79,95% CI 0.75-0.82)。
尹英姬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中指出:"尽管判别能力的增量提升有限,但临床价值在于OCTA有望作为非侵入性、机会性筛查工具在实际眼科诊疗环境中应用。"
作者总结道:"在本横断面队列研究中,对于血管风险升高的群体,视网膜PFVD降低与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在此背景下,PFVD降低可能反映更大的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有助于识别那些可能从进一步冠状动脉评估中受益的个体——这超越了传统风险因素的评估范围。"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先前通过眼底摄影参数已有报道)可作为系统性微循环障碍或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团队强调:"目前,对于已知心血管疾病(CVDs)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筛查常被纳入考虑,但在无已知系统性疾病的个体中,这一筛查常被忽视。在此方面,OCTA有望作为支持性工具,用于识别可能从冠状动脉检查(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受益的个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其他方面健康且无症状的个体中,PFVD降低也可能提示需要更密切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研究团队对2015年至2020年间在尹英姬所在机构自愿参加健康筛查计划的心血管风险升高无症状人群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筛查项目包含多探测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双源扫描仪),眼科评估则采用Optovue RTVue XR Avanti平台。
在OCTA评估中,研究人员选取最佳矫正视力最差的眼睛进行检测,并选择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日期最接近的OCTA图像进行分析。
研究共纳入1,286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4.2岁,37.5%为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计算风险平均为12.2%,近45%属于低风险类别。主要合并症包括糖尿病(42.9%)、高血压(52.5%)和高脂血症(72.5%)。
基线数据显示,表层毛细血管丛PFVD平均为45%,深层毛细血管丛PFVD平均为49.1%。
根据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钙化(CAC)评分中位数为0(52%的参与者得分为0)。62.5%的参与者检测到动脉斑块,9.3%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疾病。
总体而言,CAC评分越高,以及冠状动脉疾病检出率越高(无论是否具有阻塞性),均与表层和深层PFVD降低呈相关趋势。
该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其单中心设计。此外,大量潜在研究对象因排除标准未能纳入研究。
研究团队说明:"有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切除术或眼部疾病(如黄斑水肿、玻璃体出血或导致OCTA分割误差的创伤)病史,且信号强度指数低于50的眼睛被排除。此外,高度近视以及有显著双侧黄斑疾病、眼内感染、葡萄膜炎、创伤或青光眼病史的参与者也被排除。"
本研究获得韩国政府科研基金资助。
尹英姬披露接受艾尔建(Allergan)、拜耳(Bayer)、赛尔群(Celltrion)、诺华(Novartis)、奥普西亚(Opthea)、罗氏(Roche)和三星生物制药(Samsung Bioepis)的研究资助,并从艾尔建、拜耳、iveric bio、罗氏和三星生物制药获得个人报酬。
合著者声明无相关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