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诊断试剂盒旨在革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有望使患者更早接受单克隆抗体等治疗。
上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款用于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血液检测工具。该工具由罗氏(Roche)公司生产,名为Elecsys pTau181,可测量血液中特定分子——一种磷酸化形式的tau蛋白——的浓度。Tau蛋白与淀粉样蛋白是两类关键蛋白质,它们在某些类型痴呆症患者的脑中发生异常并累积。学界认为,这些蛋白质的堆积会干扰脑细胞间的通信,进而引发患者症状。
该检测已于七月获准在欧洲上市,因此成为全球两大药品市场首个获准用于基层医疗环境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系统。随着多项同类检测进入测试和审批后期阶段,这一领域即将迎来激烈竞争。
此类检测如何运作?
Elecsys pTau181通过检测血液血浆中携带磷酸基团的tau蛋白形式来工作,这种分子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往往浓度显著升高。该分子是患者脑中观察到的淀粉样斑块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的间接标志物。
另有部分检测虽已获批,但不适用于早期筛查。这些检测评估与上述两种蛋白质相关的其他生物标志物。例如,日本富士瑞比欧(Fujirebio)公司开发的Lumipulse检测,通过分析另一种磷酸化tau蛋白(pTau217)与构成淀粉样斑块的关键蛋白片段(淀粉样β肽1-42)之间的比值进行判断。
归根结底,这些检测为脑内淀粉样变性的可能存在的提供线索,但需通过更侵入性的检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腰椎穿刺脑脊液分析)进行精确诊断——后者被视为活体患者淀粉样病理诊断的临床金标准。即便如此,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真正的诊断确定性唯有通过尸检才能获得。
为何此时批准这些检测?
过去,确认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并非关键,因尚无药物或疗法能改变疾病进程。但近年来,随着新型阿尔茨海默病单克隆抗体治疗获批,局面已发生转变。
使用这些药物需确认哪些患者可能受益。由于药物在疾病早期使用效果最佳,一种相对廉价且微创的诊断检测将极具价值。对所有疑似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进行PET扫描和脑脊液取样并不现实,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检测的用武之地。
这些检测的实际效用如何?
Elecsys pTau181是首款获批作为社区筛查工具的检测。其设计理念是在基层医疗层面实施——例如由全科医生操作。该检测已展现良好的"阴性预测值",即能准确识别未患淀粉样病变的患者。在淀粉样病变总体患病率较低的环境中,该检测阴性结果的可靠性达97.9%,使其成为筛选需进一步检测患者的实用工具。
其效果与其他近期获批检测类似,例如日本富士瑞比欧的Lumipulse检测在试验中显示约97%的阴性预测值。但需注意重要局限:所有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检测中,相当比例患者(常见估计为15-30%)处于不确定性灰色地带,其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法明确判定阳性或阴性结果。
还需指出,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单克隆抗体并非万能药。试验表明它们能延缓症状进展,但疗效有限——用药者与未用药者的症状发展差异微小,且副作用常见且可能致命。这些药物价格极其昂贵。通过血液检测最终使患者接受此类治疗,仅能轻微改变而非阻止疾病进程。
能否出于好奇进行检测?
专家强调,此类检测绝不可用于自主认知健康分析。虽然其阴性预测值良好,但阳性预测值不高——意味着会产生大量假阳性结果——这正是它们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的原因。
若在缺乏痴呆临床症状的情况下使用,其阳性预测值会进一步降低。若某人无认知衰退症状却非正式检测以检查脑健康,可能收到错误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担忧。
本文最初发表于《WIRED》意大利版,由意大利语翻译而来。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