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诊断不是靠某一项检查“拍板”的,而是需要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多种手段配合,才能既准确又全面。
血液检测:辅助筛查的“信号兵”,但不是“法官”
血液里的肿瘤标志物是肺癌筛查的常用指标,比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其中,约6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EA会异常,尤其是肺腺癌患者指标波动更明显;CYFRA21-1对肺鳞癌的检测特异性超过75%;CA125虽然主要和妇科肿瘤有关,但少数肺癌患者也可能升高。不过要注意,这些指标升高不一定是肺癌——比如15%的肺炎患者CEA会暂时升高,肺结核患者的CYFRA21-1也可能超标。所以血液检查只能当“初步信号”,不能直接确诊肺癌。
胸部CT:看清肺部病变的“火眼金睛”
胸部CT是检查肺部病变的重要工具。现在的CT设备10秒就能扫完整个肺,分辨率能到0.5毫米,连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都能发现。如果结节有“毛刺”“分叶”这些特征,恶性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对于靠近肺中央的病灶,支气管镜活检的准确率能达到85%-90%;如果是肺外周的病灶,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更合适,准确率超过90%。
病理检查:肺癌诊断的“最终裁判”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区分肿瘤类型——TTF-1蛋白阳性提示肺腺癌,P40蛋白阳性提示肺鳞癌。之后还能做分子检测,看看有没有EGFR、ALK等基因突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显示,把血液标志物、CT影像和病理检查结合起来,诊断准确率能超过95%。
别踩这三个“认知坑”,避免耽误治疗
很多人对肺癌诊断有误解,常见的有三个:
- “指标高就是癌”:把肿瘤标志物升高直接当成肺癌,但其实炎症、结核都可能让指标波动,得结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
- “CT正常就没事”:觉得CT没查到结节就不会得肺癌,但有些早期肺癌可能还没形成明显结节,或者位置隐蔽,需要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
- “活检会扩散癌细胞”:担心穿刺或支气管镜活检会让癌细胞转移,但规范操作下,这种概率低于0.01%,比延误诊断的风险小太多。
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40岁以上的吸烟者、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如果出现持续干咳、声音嘶哑超过2周,或者体检发现肺部结节,要按照“血液标志物筛查→胸部CT精查→病理确诊”的三步流程来,不要自行跳过或省略步骤。
总之,肺癌诊断没有“一招鲜”,任何单一检查都不能作为最终结论。只有把血液检测、CT影像、病理活检等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准确率。建议大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检查方案,别自己解读报告,早筛查、早诊断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