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孔外肌Obturator externus muscl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7Y24

核心定义

闭孔外肌(Obturator externus muscle)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闭孔外肌位于盆腔前外侧,紧贴髋骨的闭孔外侧(即闭孔的外侧壁)。其位置大致在髂前上棘后方约5-8厘米处,覆盖于闭孔膜的外侧表面。
  • 重要毗邻
    • 前方:腹股沟韧带和股外侧皮神经。
    • 后方:股骨颈和髋关节囊。
    • 内侧:闭孔内肌(位于闭孔膜内侧)。
    • 神经血管:受闭孔神经的外侧支支配,由闭孔动脉分支供血。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闭孔外肌属于肌肉骨骼系统,具体为下肢的髋关节辅助肌肉群。
  • 功能
    • 主要功能:在髋关节运动中起稳定作用,尤其在行走或站立时防止股骨头过度前移。
    • 次要功能:辅助髋关节的外旋(旋转股骨使其向外侧转动),尤其在膝关节屈曲时。
3. 组织结构
  • 形态:呈扁带状肌肉,起自髋骨闭孔的外侧缘(耻骨下支和坐骨体),肌纤维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股骨的转子间嵴(位于大转子与小转子之间)。
  • 组成:由骨骼肌细胞构成,包含肌纤维、肌腱和结缔组织鞘。
4. 功能与作用
  • 功能
    • 在行走时,与闭孔内肌协同维持髋关节稳定性。
    • 在骑马、跳跃等动作中,协助髋关节外旋以调整下肢姿势。
  • 作用:作为髋关节的深层稳定肌,对维持步态平衡至关重要。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闭孔外肌拉伤:常见于突然扭转下肢或过度外旋髋部(如足球、舞蹈动作),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或髋关节活动受限。
    • 闭孔神经损伤:可能因盆腔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或外伤导致肌肉无力,出现“Trendelenburg征阳性”(行走时骨盆倾斜)。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急性期使用冰敷、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结合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刺激)促进恢复。
    • 手术干预:严重损伤或神经压迫需手术修复神经或松解粘连。
  • 康复要点
    • 逐步进行髋关节外旋和稳定性训练(如侧卧抬腿、弹力带抗阻训练)。
    • 避免重复性扭转动作直至完全恢复。
6. 常见误区
  • 误区:闭孔外肌与闭孔内肌功能相同。
    纠正:闭孔内肌主要负责髋关节内旋,而闭孔外肌以稳定和外旋为主,两者协同但作用方向相反。

参考文献

  • 《格氏解剖学》(第42版),Elsevier出版社,2022年。
  • 医学教育网:《下肢肌肉解剖学指导》,2023年更新版。
  • IMAIOS e-Anatomy平台:闭孔外肌三维解剖模型(2024年数据)。

以上内容基于权威解剖学资料及临床实践整理,确保信息科学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