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女性被告知疼痛"正常"——随后迎来震惊诊断Gen Z Woman Told Pain Was ‘Normal’—Then Comes Shock Diagnosis - Newsweek

环球医讯 / 健康研究来源:www.newsweek.com英国 - 英语2025-10-29 03:10:27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02字
25岁的英国女性霍莉·贝肯经历两年多被医疗系统忽视的慢性疼痛后,最终确诊三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症,她的社交媒体故事揭露了全球1.9亿育龄女性面临的诊断困境,包括医疗人员对疼痛的轻视、农村地区治疗资源匮乏以及黑人女性研究数据缺失等系统性障碍,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已帮助45万网友建立支持社区,凸显了提升妇科健康认知的紧迫性。
Z世代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健康求医经历误诊心理危机症状治疗社交媒体支持
Z世代女性被告知疼痛"正常"——随后迎来震惊诊断

现年25岁的霍莉·贝肯(Holly Bacon)正通过分享自己痛苦的求医经历——被诊断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的过程——建立一个拥有数千成员的在线支持社区。但这段通往确诊的旅程让她迫切寻求更多答案,并对某些医疗专业人员看待该病症的方式感到失望。

"确诊之路可能漫长而艰难,"来自英格兰德比郡的贝肯向《新闻周刊》坦言,"有时你会感觉一直在为被倾听、被相信而挣扎,努力争取对症状进行进一步检查。"

贝肯是英国约150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一员。该病症表现为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在身体其他部位异常生长,引发慢性疼痛、经血过量、疲劳甚至不孕。

在美国,约650万女性受此困扰,全球育龄女性患者估计达1.9亿。贝肯两年前就开始寻求医疗帮助,但她的担忧最初被忽视。尽管经过全科医生和妇科专家多次会诊,首次腹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规手段——未能发现病症迹象。

她被告知一切正常。

"我感到极度沮丧,"她回忆道,"并非渴望患病,而是迫切需要一个解释,证明我承受的剧痛确有其因。"

随着时间推移,症状持续恶化。这场身体之战很快演变为心理危机。

"它开始侵蚀我的心理健康,我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因为这正在摧毁我的生活,"她说。

转机出现在贝肯寻求私立专科医生帮助时。她坦言这个决定充满经济压力,但在家人的财务支持下,她接受了第二台手术——由专精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外科医生主刀。

"2025年6月,距首次手术18个月后,我被确诊为三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组织已被切除,"她说明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四期,从轻度至重度。三期属中度,特征为多处深层病灶,常伴卵巢囊肿及深层疤痕组织,可引发剧痛与恶心感。)

贝肯补充:"术前核磁共振还确认了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指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除子宫切除术外尚无治愈方案——考虑到年龄,贝肯拒绝考虑此选项。

"终于有人倾听我的痛苦,多年困惑得到解答,"她感慨道,"这是种苦乐参半的感受。"

贝肯的经历折射出众多女性的共同遭遇:在求医过程中遭遇医疗人员的轻视或误诊。

2024年《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疾病杂志》研究显示,许多患者感到诉求被漠视。同年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研究指出治疗存在"邮编彩票"现象,农村患者常需长途跋涉求医。2025年《BMC女性健康》研究更揭露美国黑人女性在相关研究中代表性严重不足。

"子宫腺肌症无法通过非手术方式治愈,我仍在承受病痛,"贝肯坦言,"因此我会持续记录经历,分享实用技巧帮助改善生活。"

她在TikTok(@hollybacon)和Instagram(@hollysendodiary)分享这些故事。一则讲述诊断历程的视频获45.7万次观看,引发大量共鸣评论。

"我发布该内容是为展示患者并不孤单,"她说,"搜索'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我只见首次手术即确诊的案例,这总让我自我怀疑。"

她强调纠正"腹腔镜阴性即无病"的误区至关重要,尤其对成长在疾病认知提升时代的年轻女性。

"视频引发广泛共鸣,正说明无数人在为确诊而战,"她动情表示,"知道我的经历助人摆脱孤独感,令我热泪盈眶。"

这种孤立感贝肯感同身受。

"我深知此病带来的孤独,它既是身体的战斗也是心理的煎熬,"她说。

她庆幸拥有强大支持网络共渡难关——借助社交媒体,这个网络正不断壮大。

"我无比幸运拥有最佳支持系统,"她总结道,"正是他们助我穿越至暗时刻。"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