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导管检查中明显的V波作为肺动脉高压左心房僵硬度的标志物Prominent V waves in right heart catheterisation as a marker of left atrial stiffness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 Open Heart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openheart.bmj.com澳大利亚 - 英语2025-09-16 12:45:05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75字
本研究首次通过右心导管检查发现,肺动脉高压患者中12%存在左心房僵硬的特征性V波,且仅在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出现(28.6%),V波与左心房大小及E/E'比值显著相关,提示右心导管检查可有效识别此类病理状态。
肺动脉高压左心房僵硬右心导管检查明显V波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健康评估
右心导管检查中明显的V波作为肺动脉高压左心房僵硬度的标志物

摘要

引言 左心房僵硬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和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测量左心房僵硬的非侵入性技术存在显著局限性。右心导管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的明显V波已被证实与左心房僵硬相关,但尚未有研究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该现象的流行病学特征。我们首次通过右心导管检查的V波测量技术,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左心房僵硬程度进行了评估。

方法 纳入5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平均年龄66.9±14.5岁,男性30%)和18例对照者。排除左室功能不全、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或心房颤动患者。收集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房面积、E/E'平均值、左室肥厚)及右心导管参数(肺动脉峰值/平均压、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mPCWP]、V波)。将明显V波定义为高于mPCWP≥10 mmHg。分析明显V波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12%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明显V波(对照组0%,p=0.18)。所有明显V波病例均出现在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28.6% vs 0%;p=0.003),且与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房大小和E/E'比值)呈强相关性。

结论 作为左心房僵硬的标志物,明显V波可通过右心导管检查简便评估,其在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中较为常见。尚需更大规模研究阐明其临床意义。

背景知识更新

  • 左心房僵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已被广泛认知。通过右心导管检查诊断左心房僵硬存在技术空白,特别是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
  • 本研究首次证明,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导管检查中,明显V波的检出率可达三分之一,尤其在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更为显著。
  • 该发现将促进对选择性患者进行左心房僵硬评估,为症状机制解析和未来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论

研究人群

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从悉尼康科德医院肺动脉高压门诊连续纳入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对照组为同期检查显示肺动脉压正常的患者(平均肺动脉压<20 mmHg)。排除标准包括左室射血分数<50%、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及检查数据不全者。

数据采集

所有超声心动图由专家操作,结果经资深心脏病专家解读。右心导管检查使用Swan-Ganz导管经股静脉置入,记录心率、血压及心电图。正确PCWP定位通过三种技术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稳定、肺动脉与PCWP波形差异明显、所有患者均显示清晰V波及"A"波。

结果分析

5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中,29例为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21例为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后者年龄更大(68.4±9.0 vs 64.8±6.1岁),左心房面积更大(26.0±9.0 vs 18.8±6.1 cm²),E/E'比值更高(13.8±5.3 vs 8.9±3.0),mPCWP更高(20.7±3.2 vs 11.2±2.8 mmHg)。所有明显V波均出现在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28.6% vs 0%;p=0.003)。

讨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明显V波作为左心房僵硬的标志物,仅在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出现。这种病理特征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肺动脉高压发展: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肺血管床血流动力学压力增加,触发血管重构。研究发现,左心房面积>20.5 cm²时诊断明显V波的敏感性达100%,E/E'比值>12.5时特异性达81.4%。

值得注意的是,约三分之一的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表现出左心房僵硬证据,这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进展密切相关。传统左心房应变分析受限于操作者依赖性,而右心导管检查提供的V波评估具有操作独立性优势。

局限性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样本量较小(对照组仅18例),且未评估明显V波的长期临床预后。未来研究需验证V波与死亡率/发病率的相关性,并整合左心房应变分析技术。

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明,毛细血管后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约三分之一存在通过右心导管检查可识别的左心房僵硬特征。这种简便的评估方法可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机制解析提供重要依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