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长期以来困扰着医学界。目前全球有超过3000万人(仅美国就有近400万人)受此病症困扰,但治疗手段始终有限。
不同于传统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肌无力,HFpEF患者的心脏在影像检查中看似正常。心脏虽能正常泵血,却无法在搏动间有效舒张充盈。这种僵硬性改变会导致气短、乏力以及腿部/腹部/肺部肿胀等症状。
近几十年来,医学界普遍将高血压视作主要诱因。但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科学杰出学者米尔顿·帕克(Milton Packer)教授提出突破性理论:疾病源头可能并不在心脏本身。其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并亮相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的"脂肪因子假说",揭示了脂肪组织信号传导的新机制。
脂肪:不只是储能器官
人们常将脂肪视为单纯的能量仓库,实际上脂肪组织会分泌影响全身的化学信号。这些被称为脂肪因子(adipokines)的蛋白质和激素能调节心脏功能、血管状态、代谢过程及免疫系统。
健康脂肪组织通过释放保护性脂肪因子维持器官功能、抑制炎症、调节体液平衡。但当脂肪异常累积时,信号分子谱系发生逆转——有害脂肪因子浓度升高而保护性物质减少。帕克教授解释道:"这种生物学特性转变使脂肪组织成为引发心脏压力、炎症和纤维化的源头。过去我们缺乏统一的HFpEF发病理论,这导致诊疗方向的严重偏差。"
脂肪信号扰乱心脏的机制
研究揭示了异常脂肪因子引发HFpEF的多条路径:脂肪组织应激会吸引免疫细胞释放更多促炎因子;血管硬化使血流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心脏纤维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应激因素进一步加速病程。最终表现为心脏看似正常却无法满足运动时供血需求——例如爬楼时突然极度疲惫。
证据体系的构建
脂肪因子假说整合了多领域发现:HFpEF患者普遍存在包裹心脏的内脏脂肪堆积;动物实验显示脂肪因子可直接损害心肌舒张功能;临床数据显示该病多发于代谢综合征人群(肥胖、高血糖、高血压组合),印证脂肪的核心作用。
"这个理论首次将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风险因素通过脂肪信号传导机制统一解释。"帕克强调。
诊疗观念革新
若理论成立,HFpEF将被重新定义为系统性疾病。诊断重点需从心脏功能扩展到炎症标志物检测、脂肪分布分析及腰高比测量。BMI指标因受肌肉/骨骼影响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精准的腰高比:健康值应低于0.5(腰围不足身高的1/2)。研究显示多数HFpEF患者的比值超过0.5,甚至达到0.6,即使未达传统肥胖标准。
现有治疗的可能性
该假说提出通过调节脂肪生物学特性而非直接作用心脏来治疗的新路径。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这类原本用于糖尿病和减重的药物,已显示可重塑脂肪因子谱系。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持续验证其减少心脏炎症和纤维化的潜力。
展望
脂肪因子假说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但已有历史经验表明突破性理论可能带来革命性改变——帕克33年前提出的神经激素假说曾彻底革新另一类心衰治疗。若假说成立,腰高比筛查将实现早期预警,已有药物将扩展适应症,而"单纯肥胖问题"导致的气短乏力将获得针对性治疗。
公共卫生层面,研究凸显了应对肥胖危机的紧迫性。预计未来数十年HFpEF发病率将激增,通过靶向脂肪这一活性器官,科学可能打开预防与治疗的新大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