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最新提出的脂肪因子假说(Adipokine Hypothesis),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源于人体内脏脂肪组织生物学特性改变。该研究成果于今日发表在ACC旗舰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并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ESC Congress)上进行专题报告。
"此前缺乏统一理论解释HFpEF的发病机制,这导致诊断和治疗方向的严重偏差。该突破性框架揭示了大多数患者HFpEF的真实病因,将极大推动有效治疗方案的发展。"本研究作者、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心血管科学杰出学者、帝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Milton Packer博士指出。
HFpEF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类型,影响着美国400万和全球3200万患者。其病理特征为心肌僵硬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发运动时呼吸困难及肺部、腹部或腿部积液。传统观点认为高血压是首要诱因,但研究发现近全部HFpEF患者存在内脏脂肪堆积现象。
该假说揭示脂肪因子(由脂肪组织释放的信号分子)的作用机制:正常情况下,脂肪因子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可减轻压力与炎症并维持钠水平衡。但当出现内脏脂肪过剩时,脂肪组织会释放致炎性脂肪因子,导致心肌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最终引发HFpEF。
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脂肪组织脂肪因子谱的药物可有效缓解HFpEF。目前已有FDA批准的治疗药物具备这种作用机制,但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值得关注的是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可调节脂肪因子释放。
研究强调应采用更精确的诊断指标——腰高比(WHtR)。正常值应小于0.5(即腰围不超过身高的1/2),而HFpEF患者的WHtR多超过0.5甚至0.6。这种测量方法比体质指数(BMI)更准确,因为后者受骨骼和肌肉量影响较大。
"对于腰高比异常的患者,临床医生需特别警惕HFpEF可能。许多患者将活动时呼吸困难归咎于肥胖,实则需要针对性治疗。"Packer博士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Packer首次提出革命性心衰理论。33年前他提出的神经激素假说(针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同样彻底改变了该领域诊疗标准。本次研究还配套发表于《JACC:心力衰竭》的两项子研究,分别聚焦HFpEF炎症机制中的类二十烷酸脂肪因子和脂肪外泌体微小RNA作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