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夜间暴露于更明亮光线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可能高达50%,而白天的光线可能通过强化健康的昼夜节律来保护心脏。
研究:夜间光线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图片来源:Krakenimages.com / Shutterstock
在最近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夜间光线暴露是否与更高的心脏病风险相关,特别是对于特定年龄、性别或基因构成的人群。研究结果表明,40岁以上夜间暴露于明亮光线的人面临更高的心脏病风险,包括中风和心力衰竭。女性在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而较年轻参与者在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但对于心肌梗死或中风没有明显的修饰效应。
背景
健康的心血管功能依赖于良好调节的昼夜节律,而昼夜节律又影响血管功能、葡萄糖耐受性、激素水平、血压和心率。通过光线暴露或不规律的睡眠模式干扰这些节律,可能导致血压和心率升高,增加炎症,并降低心率变异性。
动物研究表明,长期的昼夜节律紊乱可导致心脏结构变化,如肥大和纤维化,这会加重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证据也将扰乱这些节律的轮班工作与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冠心病和心力衰竭联系起来。夜间光线暴露是昼夜节律紊乱的关键来源,已被证明与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的高发率相关,以及与已知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相关。然而,先前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基于卫星的户外照明测量或小样本队列,而非直接的个人光线暴露数据。
利用来自约89,000名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参与者的腕戴式光线传感器,早期研究发现,明亮的夜晚与更高的心血管代谢死亡率和2型糖尿病相关。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个人白天和夜间光线暴露是否能预测9.5年随访期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
关于研究
这项大规模队列研究使用了2013年至2016年间佩戴腕戴式光线传感器一周的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参与者的数据。参与者的光线暴露被连续记录,经过处理去除无效数据后,平均为24小时的概况。
因子分析确定了两个主要的暴露时段:白天(上午7:30至晚上8:30)和夜间(凌晨12:30至早上6:00)。参与者被分为光线暴露百分位数,0-50百分位代表最暗的夜晚。
心血管结果,包括中风、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疾病,是通过医院、初级保健和死亡登记记录确定的。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被排除在外。
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了光线暴露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依次调整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种族、年龄和性别)、社会经济变量(贫困、教育和收入)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城市化程度、饮食、饮酒、吸烟和体力活动)。还测试了与遗传风险评分、年龄和性别潜在相互作用的额外模型。
主要发现
研究人员分析了88,905名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参与者的数据,平均年龄为62.4岁,57%为女性,平均随访时间为7.9年。参与者在基线时无心血管疾病。夜间光线暴露显示出与心脏病风险升高明显、剂量依赖性的关联,而白天光线暴露在最小调整和经济社会调整模型中与较低风险相关,但在完全生活方式调整后,这些关联不再显著。当从完整模型中排除体力活动时,心力衰竭和中风的反向关联重新出现。
与处于最暗夜晚环境的人相比,在调整了生活方式、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因素后,夜间光线暴露最亮的参与者患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中风的风险显著更高。
相比之下,夜间光线暴露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所有五种心血管结果的风险约增加5-8%。这些关联在不同模型中保持一致,并在调整后仍然稳健。性别和年龄显示出选择性的修饰效应,女性在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而较年轻的个体在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但对于心肌梗死或中风没有明显的修饰效应。在考虑了多基因风险后,这些关联仍然存在,表明基因-环境相关性不太可能解释这些结果。
结论
这项大型前瞻性研究显示,较高的夜间光线暴露与升高的心血管风险有强烈的关联,尽管无法推断因果关系。这种关联的潜在机制可能包括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干扰,导致血管和代谢压力。本研究未直接检查褪黑激素分泌减少的情况。
相比之下,更大的白天光线暴露可能通过强化昼夜节律来支持心血管健康。
本分析的主要优势包括大样本量、客观的光线测量和长期随访。然而,局限性包括潜在的残余混杂、有限的种族多样性(主要是白人参与者)、缺乏关于光源的信息,以及无法推断因果关系。睡眠持续时间和效率被客观测量并纳入敏感性分析;短睡眠部分减弱了一些关联。光源信息不可用,限制了对与光线暴露相关行为的调整能力。
总体而言,这些发现将人工夜间照明突出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可修改环境风险因素,强调了在城市健康策略中保持黑暗夜晚和充足日光暴露的重要性。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