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 观察性数据表明,血管系统与癫痫的关系不仅限于大脑。
- 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心肌梗死幸存者患新发晚发性癫痫的风险显著增高。
- 晚发性癫痫也可能系统性血管疾病的标志。
在无中风的中老年人群队列中,新发晚发性癫痫与新发心肌梗死(MI)之间存在双向关联的证据浮出水面。
犹他州普罗沃市杨百翰大学的埃文·塔克博士及其同事在《神经病学》杂志报告称,在曼哈顿北部研究中,发生心肌梗死后的新发晚发性癫痫发病率高于未发生心肌梗死者(每千人年7.02例 vs 2.49例;校正后风险比2.12,95%置信区间1.06-4.25)。
反向关联方面,晚发性癫痫后新发心肌梗死风险的升高接近统计学显著性(每千人年17.68例 vs 6.46例;校正后风险比1.99,95%置信区间0.98-4.05),具体取决于混杂变量的影响程度。研究团队同时指出,新发晚发性癫痫后非中风血管性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每千人年99.24例 vs 16.29例;校正后风险比2.82,95%置信区间2.09-3.80)。
作者写道:“我们的发现凸显了中老年人心脏血管健康与大脑健康的紧密联系。我们观察到的双向关联提示,晚发性癫痫(LOE)可能作为系统性血管风险升高的标志,需在更广泛人群中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拓展了既往发现——脑血管疾病(如症状性中风和脑部MRI显示的隐匿性血管异常)会增加晚发性癫痫风险。
波士顿大学的玛丽亚·斯特凡尼杜医学博士和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的丹尼尔·弗里德曼医学博士在同期社论中指出:“新发晚发性癫痫不应被视为孤立事件,而应警惕潜在未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共病,需优化血管风险因素控制,并选用不太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癫痫药物(ASM)。”
他们补充道:“某些用于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治疗,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能降低癫痫发生风险,这也会影响心脏病专家的治疗选择。未来需开展大型临床试验,以验证这些干预措施降低风险的有效性,并确定晚发性癫痫诊断时应进行哪些经济有效的扩展心脏检查。”
塔克团队推测,晚发性癫痫在某些个体中可视为血管风险因素。“正如现有证据支持将中风纳入血管疾病风险评分的结局和风险等同物,我们当前发现突显了晚发性癫痫作为血管风险等同物或需更积极血管风险控制指标的潜在意义。”
曼哈顿北部研究是一项针对40岁以上人群的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受试者于1993至2008年入组。研究纳入了入组时无中风、心肌梗死或癫痫的3,174名参与者进行分析。参与者平均年龄69.1岁,63.5%为女性,54.4%为西班牙裔,23.5%为非裔,19.9%为白人。
研究局限性在于仅小部分参与者发生新发晚发性癫痫,且未考虑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斯特凡尼杜和弗里德曼解释道:“这存在问题,因为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促进心肌梗死和非中风血管性死亡。此外,具有钠通道阻滞特性的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理论上会增加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
社论作者建议,在更大规模或合并队列中应深入探究特定抗癫痫药物、癫痫类型、治疗反应、炎症以及心血管疾病与其他脑部疾病间已观察到的共同遗传易感性的影响。
塔克团队指出:“我们观察到的关联不太可能是由新发心肌梗直接导致后续晚发性癫痫,或由新发晚发性癫痫直接导致后续心肌梗死或非中风血管性死亡。相反,我们推测系统性血管疾病导致同一批个体中晚发性癫痫、心肌梗死和非中风血管性死亡风险同时升高,从而造成这些疾病相互关联,即使在校正血管风险因素后依然如此。”
他们建议:“未来研究若能利用脑部MRI数据评估隐匿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这些关系。”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