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病理机制始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逐渐积累后突发破裂,引发灾难性血栓形成并完全阻断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该病症属于心血管急症范畴,需紧急医疗干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头晕或意识模糊、冷汗及疲劳感。约30%患者呈现非典型症状,女性患者更常见颈部、手臂疼痛或单纯性疲劳。2015年全球约1,590万例发病,其中STEMI占10%死亡风险,NSTEMI占40%以上病例。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
病因学
90%以上病例源于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包括:
- 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OR 2.5)、吸烟(归因风险36%)、糖尿病(OR 2.8)、运动不足(归因7-12%)
- 特殊病因:冠状动脉痉挛(如可卡因滥用、情绪应激)、自发性冠脉夹层(SCAD)尤其年轻女性
- 新兴危险因素:空气污染(PM2.5浓度每升30单位增8%风险)、环境温度波动、Chlamydophila pneumoniae等感染因素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 胸痛特征:胸骨后压迫感(70%)、放射至左肩臂(60%)、下颌(25%)
- 伴随症状:冷汗(60%)、恶心(40%)、呼吸困难(50%)
性别差异
症状特征 | 男性 | 女性 |
---|---|---|
胸痛主导 | 85% | 65% |
颈部/下颌疼痛 | 12% | 30% |
单纯疲劳 | 5% | 20% |
心电图特征 | ST段抬高为主 | T波倒置多见 |
静默性心梗
占所有病例的22-64%,常见于:
- 老年人群(65岁以上占35%)
- 糖尿病患者(机制:自主神经病变、疼痛阈值改变)
- 心脏移植术后(移植心脏神经支配不全)
诊断体系
生物标志物
检测指标 | 敏感度 | 特异度 | 窗口期 |
---|---|---|---|
高敏肌钙蛋白I | 99% | 95% | 3-4天 |
肌钙蛋白T | 98% | 97% | 5-7天 |
CK-MB | 90% | 85% | 2-3天 |
心电图特征
STEMI诊断标准:
- 男性:V2-V3导联ST段抬高≥2mm
- 女性:V2-V3导联ST段抬高≥1.5mm
- 其他导联:至少2个相邻导联抬高≥1mm
治疗策略
再灌注治疗
治疗方案 | 适应症 | 疗效指标 |
---|---|---|
急诊PCI | 发病<12小时 | 门-球时间<90分钟 |
溶栓治疗 | 无法及时PCI | ST段回落≥50% |
CABG | 多支病变+糖尿病 | SYNTAX评分>22分 |
药物治疗
基础方案:
- 阿司匹林(终生服用)
- 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12个月)
- 他汀类药物(LDL-C<1.8mmol/L)
特殊治疗:
- 依普利酮(左室射血分数<40%时)
- 依诺肝素(TIMI风险评分≥3分)
- 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高危PCI患者)
预后管理
危险分层
GRACE风险评分关键参数:
- 入院收缩压<120mmHg(28分)
- ST段偏移(26分)
- 肌钙蛋白升高(20分)
- 心率>110次/分(16分)
二级预防
ABCDEF治疗框架:
- A:抗血小板/ACEI
- B:β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130/80mmHg
- C:他汀类/戒烟
- D:糖尿病管理<7.0mmol/L
- E:运动康复(运动试验阴性后开始)
- F:心理干预(30%患者存在抑郁)
流行病学
- 全球年发病:1,590万例(2015数据)
- 死亡率:STEMI住院死亡率5-6%,1年死亡率7-18%
- 经济负担:美国单次住院费用达$115亿(2011年数据)
- 时空分布:清晨(6-12时)发病率增加30%,夏令时转换后首日风险上升24%
社会决定因素
社会因素 | 风险倍增 | 关键数据 |
---|---|---|
种族差异 | 非裔美国人 | 冠心病早发风险×2 |
教育水平 | 高中以下 | 心梗风险↑53% |
医疗覆盖 | 无保险者 | 求诊延迟4.6小时 |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