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 心肌梗死、风险因素及相关治疗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sk Factors ...

美国英语医学健康
新闻源:unknown
2025-08-05 21:48:48阅读时长2分钟882字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获得性心脏病猝死机制治疗与预后风湿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康复期控制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获得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最早由James Bryan Herrick于1912年通过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机制描述其病理特征。尽管"冠状动脉血栓"曾作为主要诊断术语,但当前更准确的定义强调心肌细胞死亡(梗死)的核心病理改变。该疾病表现为心肌特定区域的细胞坏死,最常见于左心室前壁(由前降支冠状动脉供血),也可能累及心室下壁或室间隔。尸检数据显示,多数病例存在冠状动脉阻塞,但心肌代谢需求与供血失衡同样可导致缺血性细胞死亡。

临床表现中,心肌梗死的胸痛特征性表现为持续性压迫感(通常超过30分钟),可放射至左臂或下颌,伴随呼吸困难、恶心、大汗和虚弱。约15%病例呈无症状型,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如心肌酶谱升高)和心电图特征性改变(ST段抬高或T波倒置)确诊。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表现为肺啰音和心音奔马律)、心源性休克(低血压伴四肢厥冷)及血栓栓塞事件。死亡率与年龄显著相关,老年患者预后较差。

猝死机制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约半数心肌梗死病例未能存活至医院救治。猝死主因是心室颤动——心室肌肉无序颤动导致心脏机械功能丧失。值得注意的是,40%以上猝死病例无既往心脏病史,尸检显示存在"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证据。现代急救体系中,院外急救单元(移动心脏监护车)配合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黄金抢救时间窗为发病后4-12小时。

治疗与预后

急性期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正性肌力药物支持及血运重建技术。溶栓治疗(如链激酶)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可实现血管再通,显著改善预后。外科治疗方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通过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搭桥,适用于三支病变或左心室功能受损患者。康复期需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戒烟可使风险回归至非吸烟者水平;地中海饮食(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如特级初榨橄榄油)较低脂饮食更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风湿性心脏病

由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心脏瓣膜损伤,病理特征为胶原纤维炎症性改变。尽管抗菌药物应用已显著降低发病率,全球仍存在地域性流行。典型表现为二尖瓣狭窄(舒张期杂音)或关闭不全(收缩期杂音),可能继发左心室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瓣受累可致左心室肥厚,多瓣膜病变常见,临床表现取决于受损瓣膜类型。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