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出血(ICH),又称出血性中风,是指血液突然渗入脑实质组织、脑室系统或两者兼有。这是一种颅内出血类型,也是中风的一种形式(另一类型为缺血性中风)。症状表现因出血量、发展速度和具体位置差异显著,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单侧肢体无力/麻木/瘫痪、言语障碍、视力/听力问题、记忆减退、注意力障碍、协调能力下降、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意识水平下降甚至昏迷、颈项强直和发热。
快速概览
其他名称:脑出血、脑内血肿、脑出血性中风
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自发性脑出血渗入侧脑室
专科领域:神经外科
典型症状:头痛、单侧感觉运动障碍、意识改变、脑干受损时呼吸困难
并发症:昏迷、持续性植物状态、心脏骤停、死亡
致病因素:脑外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肿瘤、缺血性中风出血转化
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低胆固醇血症、酗酒、抗凝药物使用、可卡因
诊断方法:CT扫描
鉴别诊断:缺血性中风
治疗方法:血压控制、外科手术、脑室引流
预后:约20%患者预后良好
发病率:年发病率2.5/10,000人
死亡率:发病一个月内死亡率44%
病理机制
脑血管异常(如小动脉硬化、淀粉样血管病变、动静脉畸形、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可能引发出血性中风。自发性出血最主要风险因素为高血压和淀粉样血管病变,其他包括酗酒、低胆固醇血症、抗凝药物及可卡因使用。CT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
临床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是治疗首选场所,需严格控制血压并使用升压/降压药物。如条件允许应逆转抗凝效应,并维持血糖正常。脑室外引流术可用于治疗脑积水或颅内压升高,但应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直接清除血肿手术在特定情况下具有治疗价值。
流行病学
全球年发病率约24.6/10万,男女发病率相近。8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是中年人9.6倍。美国约占脑血管疾病病例的20%,低于脑血栓(40%)和脑栓塞(30%)。
分型
脑实质出血
占所有中风的8-13%,常由多种疾病引发,较缺血性中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更易致死/致残,属于急症。血肿及周围水肿可压迫脑组织,显著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致命性脑疝。
脑室出血
30%为原发性(限于脑室系统),多由创伤、动脉瘤、血管畸形或脉络丛肿瘤引发;70%为继发性扩展自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中重度颅脑损伤的35%,通常伴随广泛损伤,预后普遍较差。
临床表现
症状对应受损脑区功能,包括偏瘫(单侧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如单侧感觉缺失)。起病较急但较缺血性中风稍缓,建议尽早急诊就医以改善预后。
中风预警可采用FAST口诀(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及时呼救),获英美多家卫生机构推荐,但对后循环卒中识别率较低。
颅内压升高可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严重时出现去大脑强直、瞳孔异常、昏迷。基底节/丘脑出血导致对侧偏瘫;小脑出血可引起共济失调、呕吐;脑干出血伴呼吸困难、意识丧失。
病因学
高血压使ICH风险增加2-6倍,其他原因包括外伤性颅骨骨折、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肿瘤出血等。55岁以上人群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是重要病因,脑静脉窦血栓亦为罕见诱因。
风险因素包括:
- 高血压(最强危险因素)
- 糖尿病
- 更年期
- 过量饮酒
- 严重偏头痛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Xa因子抑制剂)相比华法林风险较低。吸烟关联较弱。创伤性血肿分为即刻(伤时发生)和延迟性(伤后6小时至数周出现)。2025年日本研究发现mRNA疫苗诱导的刺突蛋白持续表达可能与女性脑出血风险相关。
诊断技术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有效诊断继发性血管畸形。CT扫描特征为高密度影,周围脑水肿呈低密度。超声检查(经颞叶探测)可监测血肿进展,减少CT辐射暴露。
高血压相关出血常见部位:壳核(50%)、丘脑(15%)、大脑半球(10-20%)、小脑(10-13%)、脑桥(7-15%)及其他脑干区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需根据出血类型制定:
- 气管插管用于意识障碍或气道阻塞风险患者
- 维持等张液补液平衡
药物治疗
高血压紧急降压治疗可改善90天功能预后(死亡率约12%),但对周围水肿无改善作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收缩压控制至140mmHg。凝血功能异常者可使用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鱼精蛋白或血小板输注,但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可能加重预后。
特异性逆转剂包括依达赛珠单抗(idarucizumab)和andexanet alfa,适用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关出血。癫痫仅在出现临床症状或脑电图异常时使用抗惊厥药,因常规用药可能增加死亡风险。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皮质类固醇因增加死亡率已禁用。
外科干预
血肿>3cm、年轻患者结构性血管病变或脑叶出血需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导管栓塞/扩张)可替代传统手术。立体定向穿刺或内镜引流对基底节区出血有一定效果。减压开颅术可降低死亡率,但长期神经功能影响存在争议。
预后评估
住院前24小时内8-33%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多发生于6-12小时内)。血肿扩大、周围水肿体积、体温升高是重要预测因素。脑干出血(尤其是延髓)因累及迷走神经致死率极高。CT显示自发性ICH30天死亡率为34-50%,半数死于前2日。幸存者长期死亡风险仍高出普通人群27%,仅12-39%可独立生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