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أمراض القلب والأوعية الدموية

心脑血管 / 来源:www.who.int瑞士日内瓦 - 阿拉伯语2025-08-12 07:43:2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74字
本报告详细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类型及预防策略。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2%,其中85%为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病例。重点分析了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可干预风险因素,并提出通过减少盐摄入、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心血管疾病健康预防死亡率发展中国家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肥胖久坐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心血管疾病

关键事实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因,2019年造成179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2%),其中85%源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
  • 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最严重,相关死亡案例中四分之三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 可预防性显著,通过控盐、戒烟、限酒及加强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8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
  • 隐形杀手特性,全球38%的高血压患者(约6.7亿人)和17亿高血压前期患者多数未意识到自身风险。
  • 健康公平性挑战,贫困地区人群因医疗资源匮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发达国家高出3倍。
  • 性别差异特征,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过所有癌症死亡率总和(19% vs 16%)。

主要疾病类型

心血管疾病涵盖以下主要类型:

  • 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心肌损伤
  • 中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 外周动脉疾病:下肢动脉狭窄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
  • 风湿性心脏病: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心脏瓣膜损伤
  •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
  • 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形成的血栓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

全球疾病负担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杀手",其流行具有以下特征:

  • 2019年全球确诊心血管疾病患者达5.23亿例
  • 70%以上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 80%的过早死亡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
  • 人均医疗支出在高收入国家是低收入国家的20倍
  • 2025年前若不采取干预措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将上升25%

临床预警信号

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 胸痛:持续性压迫感并向左臂放射
  • 呼吸困难:伴随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头晕:突然发作伴平衡障碍
  • 突发面部不对称:伴肢体无力或言语障碍
  • 下肢水肿:按压后出现凹陷性肿胀

风险因素分层

根据临床研究,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风险因素 临床关联性
高血压 60%患者存在该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风险增加3倍
吸烟 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
糖尿病 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5倍
肥胖 使中风风险增加2倍
久坐生活方式 使心脏病风险增加2倍

三级预防策略

  1. 一级预防:针对健康人群,重点控制高血压、高血脂
  2. 二级预防:对已患病者实施抗血小板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
  3. 三级预防:对急性心血管事件实施急诊介入治疗

全球防控进展

根据2013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行动计划》:

  • 到2025年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5%
  • 到2030年实现30%的过早死亡率降幅
  • 已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包括血压管理、抗凝治疗等7大核心干预措施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