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意识有所提高,但在他们的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服务使用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先前研究强调了心理健康素养在塑造求助态度和减少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污名方面的潜在作用,但马尔代夫缺乏实证数据。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马尔代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污名(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以及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来解决这一空白。研究采用定量横断面设计,涉及马尔代夫5所高等教育机构中18-35岁的225名大学生。通过在线调查收集数据,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问题、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HLS)、接受心理帮助污名量表(SSRPH)、寻求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以及心理健康求助态度量表(MHSAS)。使用SPSS进行包括多元线性回归和平行中介分析在内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与更积极的求助态度正相关,同时与寻求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水平较低相关。相反,更高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水平与较消极的求助态度相关。此外,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在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的关系中显示出显著的统计中介关联。这些结果强调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和解决求助污名对支持积极求助态度的重要性。尽管横断面设计限制了因果推断,但本研究为马尔代夫制定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初步见解。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求助
大学时期是情感和智力挑战显著的阶段,往往超过其他教育阶段所遇到的挑战。大量研究表明全球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例如,一项国际系统性综述报告称,25%的大学生在学术期间经历抑郁,14%表现出与自杀相关的症状。在亚洲,孟加拉国的研究表明,该国大学生面临的抑郁和焦虑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样,在巴基斯坦,大学生中抑郁、焦虑和压力的患病率显著较高,分别为75%、88.4%和84.4%。在马尔代夫,学生中观察到显著水平的焦虑和抑郁,58.9%经历中度至重度焦虑,28.9%表现出中度至重度抑郁或更高。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但该群体在求助行为和心理健康服务利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马来西亚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年长学生相比,年轻学生通常对寻求心理健康支持持更负面的态度。男生也往往比女生更不愿意寻求帮助。此外,种族因素也起作用,研究表明亚洲学生不太可能寻求治疗,导致约80%的病例未得到治疗。另外,学生在经历严重心理健康症状时更不愿意寻求帮助,对于轻微问题寻求帮助的倾向更高,因为严重的抑郁、焦虑和压力与减少寻求帮助的意愿显著相关。
影响求助态度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求助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识别症状的挑战,通常被称为心理健康素养不足。心理健康素养涉及区分心理健康状况和一般压力的能力、对心理障碍的知识、对其原因的认识以及对风险因素和可用专业支持的理解。最近,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已扩大,包括维持积极心理健康、理解障碍和治疗方法、减少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污名以及提高对管理精神疾病的心理健康资源的认识。
横断面研究的证据强烈表明,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求助的各个方面相关。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素养对更好的求助态度有显著贡献。支持这一点的是,Kim还发现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心理健康支持的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能够准确识别心理健康症状的学生更可能对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持积极看法。此外,旨在促进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在增强求助行为和预防心理障碍方面已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因为心理健康素养与预防心理障碍的目标相关。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与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的方面,例如其与污名的关联。然而,也有证据表明,仅促进心理健康素养并不一定会增加大学生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意愿。
影响大学生求助行为和态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污名。污名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表现出来,但两种特别有影响力的形态是社会污名和自我污名。社会污名是指关于精神疾病的负面刻板印象和偏见,这些被更广泛的社区所强化,往往导致歧视、边缘化和对被贴上"精神疾病"标签的恐惧。这种外部压力造成了寻求支持的障碍,因为学生可能会预期来自同伴和家人的判断、标签或负面反馈。相比之下,自我污名,或内化这些负面社会信念,与减少求助密切相关。自我污名通常表现为对需要专业心理支持的羞耻感、尴尬感或不足感。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污名水平越高,对咨询的态度越不积极,更依赖自力更生或否认问题,而不是寻求专业帮助。
最近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发现,表明经历更多污名的学生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不太积极。自我污名,如羞耻感,显著影响学生的治疗寻求态度。同时,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污名越低,对专业支持的态度越积极。提高素养的提高认识干预已被证明可以减少污名并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寻求帮助。
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污名与求助态度
根据Yang等人的研究,污名在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Kim进一步支持这一点,表明心理健康污名在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污名和自我污名都导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降低,从而降低寻求帮助的意愿。值得注意的是,Kim和Kim强调,与社会污名相比,自我污名作为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帮助态度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影响更大。鉴于证据表明污名可能扭曲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及其与心理健康素养和求助行为的联系,理解污名在这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至关重要。
理论框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动态,本研究借鉴了Rosenstock的健康信念模型(HBM)。HBM认为,健康行为决策由个人对自己患病易感性的认知、对疾病严重程度的感知、采取行动的感知益处、感知障碍以及行动线索所引导。在此框架内,心理健康素养可以理解为有助于感知易感性,因为更有素养的学生更清楚自己面临心理健康挑战的脆弱性。相反,污名作为一种感知障碍发挥作用,即使认识到必要性,也会阻止个人寻求护理。通过应用HBM,本研究调查了这些构念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意图,特别关注研究稀少的马尔代夫背景。
本研究
在马尔代夫,对大学生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具体态度、他们对心理健康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心理健康污名化的理解不足。此外,针对马尔代夫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现有报告表明,污名是寻求治疗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较小的社区和岛屿上,患者通常更喜欢传统治疗师,并由于对保密性和社会判断的担忧而对获取正式心理健康服务犹豫不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马尔代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污名和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基于过去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心理健康污名可能成为心理健康素养和求助态度之间的一个潜在干预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分析了社会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单独统计中介作用,以探索哪种形式的污名与马尔代夫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更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假设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素养将与大学生的求助态度正相关(路径c')。第二,心理健康素养将与心理健康污名负相关(路径a1和a2)。第三,心理健康污名将与求助态度负相关(路径b1和b2)。最后,假设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都可能在心理健康素养和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中起到统计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如下图所示(图1)。
图1 假设路径的概念框架
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项目采用了定量横断面研究设计。由于该国各岛屿上学院和大学的分散分布,研究在线进行。这种在线方法被认为是最实用的选择,并保证了参与者的匿名性。
程序
使用便利抽样方法招募马尔代夫的大学生,主要是由于缺乏集中式学生数据库以及接触整个学生群体的后勤限制。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研究不足的背景下,如马尔代夫高等教育系统。通过参与多个机构和学科领域,努力增加样本的多样性。
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七所高等教育机构,正式请求参与研究。其中五所大学积极回应并同意向其注册学生分发在线调查链接。调查链接包括一份信息表,解释了研究目的、参与者权利和研究团队的联系方式。在参与前通过电子方式获得知情同意。
调查包括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相关污名(社会污名和自我污名)以及求助态度相关的问题。完成大约需要10分钟。数据收集在2023年3月至2023年5月期间进行。
参与者
本研究的合格参与者是18至35岁之间的个体。正在积极寻求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人被排除在外。共有235名学生完成了在线问卷,其中10名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因此,最终样本由225名学生组成,包括40名男性(17.8%)和185名女性(82.2%),平均年龄为22.28岁(SD = 3.828,范围18-35)。大多数参与者来自马尔代夫国立大学(80.9%)。所有参与者都提供了参与的知情同意。表1概述了参与者的特征。
表1 参与者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样本的教育背景,对参与者的专业领域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最大比例的学生注册在心理学相关项目(19.1%),其次是医学(11.6%)、护理文凭项目(8.9%)和护理学士学位(6.7%)。其他常见领域包括商业、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表2列出了参与者中最常见的前十门课程。
表2 参与者的专业领域
测量工具
人口统计学数据问卷
收集的社会人口学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学术年份、大学注册和部门。此外,还收集了参与者是否正在积极寻求心理帮助的信息。
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HLS)
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HLS)包含35个项目,用于评估个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使用4点和5点李克特量表。该量表包含六个属性,源自Jorm等人对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化: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对风险因素和原因的认识和信念、对自助干预的意识、对可用专业帮助的认识和信念、支持识别和适当求助的态度,以及对如何寻求相关心理健康信息的认识。总分通过汇总所有项目的回答计算,某些项目(编号10、12、15和20-28)反向计分。分数范围为35至160,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素养越高。典型项目示例是:"在多大程度上,你认为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基于挑战负面思维和增加有益行为的疗法。"MHLS显示出高有效性和可靠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7。
接受心理帮助污名量表(SSRPH)
接受心理帮助污名量表(SSRPH)开发用于衡量个人对寻求专业帮助相关的社会污名的感知。该量表包含5个项目,采用从1(强烈不同意)到4(强烈同意)的4点李克特量表评分。这些项目的回答被汇总,分数越高表示对公众污名的感知越强。示例项目是:"人们通常对正在接受专业心理支持的个体表现出不太有利的态度。"SSRPH显示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有效性和可靠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2。
寻求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
寻求帮助的自我污名(SSOSH)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旨在衡量寻求心理学家或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帮助会削弱个人自尊、自我满意度、自信和整体个人价值感的信念。受访者使用5点李克特格式评估他们对每个项目的同意程度。然后将分数汇总,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污名的感知越强。示例项目是:"如果我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会对自己感觉更糟。"SSOSH量表显示出高有效性和可靠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心理求助态度量表(MHSAS)
心理健康求助态度量表(MHSAS)是一个9项目工具,旨在评估受访者如果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对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帮助的整体评价,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总分通过汇总所有项目的回答并除以9计算,某些项目(编号2、5、6、8和9)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寻求帮助的态度越积极。MHSAS采用7点语义差异量表。例如,如果受访者认为寻求帮助极其无用,则在最接近"无用"的圆圈上标记;如果未决定,则标记"0";如果认为寻求帮助稍微有用,则在更接近"有用"的"1"圆圈上标记。MHSAS显示出高有效性和可靠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2。
统计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版本25.0;IBM)进行。初步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对所有连续变量的正态性、偏度和峰度评估。计算了皮尔逊相关系数,以检查变量之间的双变量关系并评估潜在的多重共线性。为测试主要假设,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评估心理健康素养、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是否显著预测求助态度。此外,进行了两个单独的简单线性回归,以确定心理健康素养是否预测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水平。使用Hayes的SPSS PROCESS宏(模型4)进行平行中介分析,采用5,000个自举样本测试间接效应。该分析检查了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是否中介了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额外的探索性分析,以评估人口统计学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比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求助态度。最后,使用皮尔逊相关来检查年龄与求助态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标准化残差图、直方图和正态概率(P-P)图评估了线性、正态性、同方差性和误差独立性的假设。未检测到严重违规,尽管注意到一些异方差性的证据,并在局限性中予以说明。
初步数据分析
表3展示了所有关键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求助态度的平均分数为5.93(SD = 1.16),分数范围从1.67到7。心理健康素养(MHLS)分数范围从80到156,平均值为129.16(SD = 14.85)。自我污名(SSRPH)和社会污名(SSOSH)的平均值分别为6.59(SD = 3.08)和22.03(SD = 6.95)。所有变量的偏度和峰度值都在可接受范围内(±2),表明分布没有显著偏离正态性。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4显示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显著正相关(r = .613,p < .001),与自我污名(r = − .615,p < .001)和社会污名(r = − .332,p < .001)显著负相关。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适度正相关(r = .427,p < .001)。预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未超过0.70,表明多重共线性不是问题。
表4 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
结果
检查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与求助态度之间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产生了显著结果(p < .000)。预测变量;心理健康素养、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共同与求助态度50%的方差相关(R² = 0.50,F(3, 221) = 74.93,p < .001)。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正相关(β = 0.333,p < .000),表明中等效应大小。相反,社会污名(β = − 0.120,p < .023)和自我污名(β = − 0.391,p < .000)与求助态度负相关,自我污名显示出相对较强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这些变量与求助态度有意义相关。这一发现与第一个假设一致,即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对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态度越积极,与第三个假设一致,即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水平越高,大学生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意愿降低。表5总结了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
表5 预测求助态度的多元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素养与社会污名负相关(β = -0.332,p < .000),占方差的11%(R² = 0.110),代表小到中等效应。它与自我污名的关联更强(β = -0.615,p < .000),占方差的37.8%(R² = 0.378),表明大效应。这些发现表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学生内化的污名水平越低。与我们的第二个假设一致,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都与不太积极的求助态度显著相关。表6和表7总结了线性回归的结果。
表6 预测社会污名的线性回归
表7 预测自我污名的线性回归
中介分析研究了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在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总间接效应(β = 0.0219,CI [0.0147, 0.0298])和直接效应(β = 0.026,CI [0.0167, 0.0353])在统计上均显著,表明部分中介模式(图2)。通过自我污名的间接关联(β = 0.0188)大于通过社会污名的间接关联(β = 0.003),表明自我污名在这种关联中显示出更强的统计中介效应。尽管这些效应大小在绝对值上很小,但在心理中介模型中值得注意,特别是考虑到心理健康背景下态度和污名的复杂性。这些发现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即污名可能在马尔代夫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中起到统计中介作用。表8和表9总结了中介分析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表8 心理健康素养对求助态度的直接效应
表9 心理健康素养通过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对求助态度的间接效应
图2 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关联的部分中介模型
进行了额外分析,以确定参与者中心理健康求助态度的趋势。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求助态度,显示出显著差异。女性(M = 6.03,SD = 1.08)平均报告的求助态度显著优于男性(M = 5.44,SD = 1.40);t (49) = 2.50,p = .016。这表明女性对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态度比男性更积极。表10总结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
表10 男性和女性之间求助态度的平均差异
此外,皮尔逊相关分析检查了求助态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求助态度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223) = 0.166,p = .013。这表明年龄越高,求助态度越好,尽管这种关联的强度很弱。表11提供了相关分析的摘要。
表11 年龄与求助态度之间的相关
讨论
本研究调查了马尔代夫大学生中,心理健康素养、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污名(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以及求助态度如何交叉。本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Cheng等人和Kim的研究结果一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越积极,这表明对心理健康状况、症状和治疗方法知识更丰富的学生往往报告更愿意寻求帮助。观察到的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β = 0.333)代表中等效应大小,表明可能在现实世界背景下相关的关联。这与先前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不足与识别症状和寻求帮助的困难相关。
本研究也与这样一种观点一致,即心理健康素养越高,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污名越低,进而与学生更积极的求助态度相关。与先前研究一致,增强的心理健康素养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降低相关。这种潜在的求助污名减少很重要,因为污名已被确定为可能阻止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然而,证据也表明,仅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可能并不总是与增加寻求帮助的意愿相关,这突显了需要整体方法,不仅要解决知识,还要解决情感和心理障碍。
本研究还发现,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都与求助态度显著相关,证实了先前的研究。这一发现与先前强调内化求助污名与求助行为之间强关联的研究一致。这表明,对精神疾病的个人信念和看法——如羞耻感或不足感——可能比仅外部社会态度更强烈地与阻止个人寻求帮助相关。此外,Shi等人的研究发现,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经常报告面临社会污名,如被他人贴标签,这可能进一步阻碍求助行为。这一发现与我们目前的研究一致,表明与寻求帮助相关的社会污名可能与不愿意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有关。
在探索污名的统计中介模式时,本研究发现,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部分中介了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这一发现与先前研究一致,表明尽管知识与求助态度相关,但污名——无论是内化的还是外部的——继续构成重大障碍。理解这些统计中介模式突显了在与寻求心理支持相关的决策中,认知意识和情感反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重要的是,与Kim一致,本研究发现,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在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关系中的统计中介关联比社会污名更强。这表明,求助中针对自身的内化信念,表现为羞耻感或不足感,可能比外部社会判断与消极求助态度更直接相关。自我污名的相对强负关联(β = 0.391)突显了其作为与求助行为相关的关键因素的潜在作用。可以探索促进自我接纳和解决这些内化信念的方法,作为改善大学生求助态度的潜在有用方法。
比较马尔代夫大学生中求助态度的趋势,本研究证实了先前的文献。观察到年轻学生和男生不太可能表现出积极的求助态度,与年长学生和女生相比。这与Ibrahim等人的发现一致,他们报告说,与年长同龄人相比,年轻学生通常对寻求心理健康支持持更负面的态度。年轻学生可能缺乏认识到寻求专业帮助重要性的成熟度或意识,或者他们可能感到更受同伴的污名化。
同样,Hubbard等人发现,与女生相比,男生通常不太愿意寻求帮助。这种求助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与更广泛的社会趋势一致,其中男性通常被社会化为将寻求帮助视为软弱或脆弱的标志,导致不愿寻求心理健康支持。关于男子气概的文化规范和期望可能会阻止男性承认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导致男生寻求帮助的比率较低。
这些发现与健康信念模型(HBM)的应用一致,该模型先前已概述,用于解释求助行为。心理健康素养与感知易感性一致,因为知识更丰富的学生更可能识别症状并感知自己处于风险中。相反,与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作为感知障碍发挥作用,即使承认脆弱性,也与减少求助相关。
临床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结果对改善马尔代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具有若干临床和实践意义。首先,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的显著正相关突显了在大学环境中开展心理教育计划的必要性。这些可以包括强制性的心理健康定向研讨会、同伴主导的研讨会或将心理健康内容整合到学术课程中。此类举措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心理健康症状,了解可用服务,并减少误解。
其次,与社会污名相比,自我污名的更强中介作用表明,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解决内化信念的重要性。策略如专注于自我同情的认知行为研讨会、在线自助模块和基于叙事的宣传活动(例如,学生心理健康证词)可能有助于减少羞耻感和不足感。这些计划可以培养自我接纳并减少获取专业帮助的障碍。
第三,鉴于男生和年轻学生表现出更消极的求助态度,心理健康干预应针对这些脆弱的亚群体进行定制。例如,性别敏感的外展计划和同伴指导可以帮助使男生的求助行为正常化。移动心理健康平台可能对更喜欢数字沟通的年轻学生更有效。
最后,校园上更广泛的污名减少活动可以专注于创造开放和心理安全的文化。学生会、咨询中心和学术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将心理健康可见性嵌入校园生活。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
尽管有贡献,但本研究有几个局限性需要注意。首先,使用自报告测量可能引入了反应偏差,如社会期望或不准确的回忆,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其次,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设计,这限制了推断因果关系或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时间顺序的能力。尽管测试了中介模型,但数据是在单一时点收集的,因此结果应被视为探索性的。中介意味着一个时间性和因果过程,如果没有纵向或实验数据,无法最终确定。
另一个局限性涉及样本特征。参与者仅限于马尔代夫的大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注册在心理学、护理和医学等心理健康和医疗相关项目中。这种过度代表可能影响了结果,因为这些领域的学生可能比其他学科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更积极的求助态度。此外,不成比例的参与者来自单一机构,马尔代夫国立大学(MNU),这可能引入了抽样偏差。MNU的机构文化、课程重点或心理健康举措可能不能代表该国其他大学,限制了更广泛的可推广性。
样本还表现出性别不平衡,女生被过度代表。鉴于性别差异在心理健康污名和求助态度中已有充分记录,这种不平衡可能影响了观察到的关联的强度或方向。未来研究应努力获得性别更平衡的样本,以更好地理解求助行为中潜在的性别特定模式。
此外,该研究关注求助态度,但未评估实际求助行为。由于态度并不总是转化为行动,未来研究应考虑纳入行为结果,以捕捉心理健康支持寻求模式的更准确画面。
该研究也未控制几个可能有影响力的变量,如社会经济地位、先前的心理健康史或获取护理的途径,这些可能会混淆观察到的关系。例如,来自低收入背景的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结构性障碍,而有先前治疗经验的个体可能报告更少的污名或更积极的求助态度。
此外,该研究未探索马尔代夫背景特有的文化规范和信念,如集体主义价值观、宗教影响或社会期望,如何塑造心理健康污名并影响求助行为。理解这些文化嵌入的因素将提供更丰富的背景,并帮助定制更符合文化敏感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最后,参与者反应的一些变异性在预测值水平上不一致,表明轻微的异方差性。虽然总体模式仍然可解释,但在评估观察到的关系强度时应考虑这一点。
未来研究应利用纵向设计建立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素养、污名和求助态度之间的时间关系。混合方法方法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影响求助行为的背景因素,提供更深入的见解。此外,检查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身份和家庭心理健康态度等交叉变量将提供对大学生求助行为的更全面理解。
结论
总之,本研究调查了马尔代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相关的污名以及求助态度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更积极的求助态度相关,而寻求帮助相关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水平越高,则与寻求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的态度不太积极相关。此外,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被发现对心理健康素养与求助态度之间的观察关联起到统计中介作用。该研究还强调了人口统计学差异,年轻学生和男生表现出的求助态度不如年长学生和女生积极。虽然为马尔代夫大学生求助态度相关因素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本研究也有局限性,包括依赖自报告测量和横断面设计。因此,这些关联应谨慎解释,因为无法推断因果关系。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设计,考虑多样化的样本,并探索解决污名和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措施,最终为马尔代夫大学生创造更支持心理健康求助的环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