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或血管的疾病^[3]^。这类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包炎、主动脉瘤、外周动脉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3]^[4]^。
其潜在发病机制因疾病类型而异^[3]^。据估计,53%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与饮食风险因素相关^[6]^。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3]^。这可能由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高胆固醇、不良饮食、过度饮酒^[3]^和睡眠质量差^[7]^[8]^等因素引起。约13%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咎于高血压,9%与吸烟相关,糖尿病占6%,缺乏运动和肥胖各占6%和5%^[3]^。未经治疗的链球菌性咽炎可能引发风湿性心脏病^[3]^。
据估计,高达90%的心血管疾病可预防^[9]^[10]^。预防包括通过健康饮食、锻炼、避免吸烟和限制饮酒来改善风险因素^[3]^。对链球菌性咽炎患者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风湿性心脏病风险^[11]^。对于健康人群使用阿司匹林的益处尚不明确^[12]^[13]^。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除非洲外的首要致死原因^[3]^。2015年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1790万例死亡(占32.1%),较1990年增加^[5]^。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持续上升,而发达国家自1970年代起呈下降趋势^[14]^[15]^。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占男性心血管死亡的80%和女性的75%^[3]^。美国数据显示,20-40岁人群中11%患有该病,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升至85%^[2]^。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平均年龄约80岁,发展中国家为68岁^[14]^。男性发病风险比女性高50%,且发病年龄早7-10年^[16]^。
类型
涉及血管的疾病统称为血管疾病^[18]^,包括:
- 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 外周动脉疾病
- 脑血管疾病(包括中风)
- 肾动脉狭窄
- 主动脉瘤
涉及心脏的疾病包括:
- 心肌病
- 高血压性心脏病
- 心力衰竭
- 肺源性心脏病
- 心律失常
- 炎症性心脏病(心内膜炎、心肌炎、嗜酸性心肌炎等)
- 瓣膜性心脏病
- 先天性心脏病
- 风湿性心脏病
风险因素
主要包括:
- 遗传因素:父母患病风险增加3倍^[27]^
- 年龄:每十年风险增3倍^[31]^
- 性别差异:男性风险高50%,绝经后女性风险显著增加^[16]^
- 吸烟:约10%病例归因于吸烟^[3]^
- 缺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1/3风险^[43]^
- 饮食: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盐摄入,低水果蔬菜摄入增加风险^[3]^
- 酒精:大量饮酒增加高血压和心肌病风险^[54]^
- 睡眠:7小时睡眠不足导致风险上升10-30%^[7]^
- 社会经济地位:低收入国家负担更重^[58]^
- 空气污染:PM2.5每增加25μg/m³,死亡风险增48%^[62]^
预防措施
- 饮食调整:地中海饮食降低胆固醇和血压^[140]^
- 体重管理:减肥手术可降低46%风险^[110]^
- 戒烟:降低35%风险^[118]^
- 控制血压:每降低10mmHg风险下降20%^[121]^
-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119]^
- 限制饮酒:适度饮酒降低25-30%风险^[111]^
- 药物干预:他汀类药物降低31%死亡率^[117]^
治疗方式
- 药物:抗高血压药物、他汀类、抗糖尿病药物
- 手术:瓣膜置换、心脏起搏器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术
- 康复:运动型心脏康复降低死亡率^[184]^
流行病学
全球每年约1790万例死亡与心血管疾病相关^[5]^。南亚次大陆占全球负担60%,尽管仅占20%人口^[204]^。社会经济劣势与高发病率显著相关,政策不平等加剧了这种差异^[58]^。
科研进展
近年研究聚焦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207]^,基因组研究发现超过40种单基因遗传病^[28]^。癌症放疗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约10-30%^[81]^。心血管疾病研究跨越生物医学领域,每周发表大量研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