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或扑动
定义
心房颤动或扑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特征表现为心脏节律快速且不规则。
其他名称
心房颤动;房颤
病因
正常情况下,心脏四个腔室通过有序的电生理活动协调收缩。心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SA结),通过传导系统维持有效的心泵功能。
在心房颤动时:
- 心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肌无序收缩
- 心室无法获得充分充盈和有效射血
在心房扑动时:
- 心室可能以快速但规则的节律收缩
这些异常可影响所有人群,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常见致病因素包括:
- 酗酒
- 冠状动脉疾病
- 心肌梗死或心脏搭桥手术
- 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
- 二尖瓣病变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心包炎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症状
约30%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表现为突发性:
- 心悸(脉搏快速、强弱不等)
- 头晕/眩晕
- 意识模糊
- 晕厥
- 活动耐量下降
- 呼吸困难
- 疲劳
体征与检查
听诊可闻及心律绝对不齐,心率通常在100-175次/分。诊断性检查包括:
- 心电图:显示特征性f波(颤动)或F波(扑动)
- 动态监测:Holter(24小时)或植入式循环记录仪
- 心脏超声:评估心房血栓、瓣膜病变
- 电生理检查
治疗
急性期采用心脏复律:
- 电复律(同步直流电)
- 静脉用药(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长期管理包括:
- 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 维持窦性心律(抗心律失常药物)
- 抗凝治疗: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 射频消融术:治疗难治性病例,可能需植入起搏器
预后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维持正常生活。但存在:
- 复发风险(5年内复发率>50%)
- 血栓栓塞风险(中风发生率增加5倍)
就医指征
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
预防措施
- 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
- 避免酗酒
-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INR)
参考文献
- Dobrev D, Nattel S.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研究. 《柳叶刀》. 2010;375:1212-1223.
- Fuster V等. 2011ACCF/AHA/HRS房颤管理指南更新.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2011;57:e101-198.
- Braunwald心脏病学(第9版)第40章
- Cecil医学(第24版)第64章
- Zipes DP. 特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