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研究问题:夏令时调整是否会影响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预后?
研究发现:本研究纳入168,870例患者,发现夏令时调整周与前后各一周的心肌梗死发病率无显著差异,院内死亡、卒中等主要不良事件风险也保持稳定。
研究意义:既往关于夏令时导致心梗风险升高的结论未获本研究支持,提示睡眠时间调整对现代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可能有限。
摘要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夏令时调整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升高。
目的:评估夏令时调整周及前后一周的AMI就诊率差异,并比较院内临床事件风险。
方法:基于2013-2022年美国心血管数据登记库的横断面研究,纳入夏令时前后各一周就诊的AMI患者,计算发病率比率(IR=调整周患者数/对照周患者数),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率。
结果:1124家医院共纳入168,870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女性33.8%):
- 春季调整周17.0%(28,678例),秋季调整周16.5%(27,942例)
- 调整周与对照周的IR在春季(1.01,95%CI 0.99-1.03)和秋季(1.00,95%CI 0.98-1.02)均无显著差异
- 院内死亡(春季OR 1.01,秋季OR 1.02)和卒中风险(春季OR 1.14,秋季OR 0.98)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夏令时调整与AMI发病率或临床预后的显著变化无关。
引言
自1918年起,美国每年将时钟调整一小时实施夏令时(DST),春季调快一小时(3月第二周日),秋季调回一小时(11月第一周日)。既往研究显示:
- 瑞典注册研究发现春季调整后3天AMI发病率升高5.1%(IR 1.051)
- 密歇根医院数据显示非ST段抬高型心梗风险增加(P=0.02)
- BMC2数据库显示春季调整后首个周一AMI增加24%
本研究使用美国心血管数据登记库(NCDR)胸痛-MI登记数据(覆盖1323家医院),旨在:
- 评估DST前后一周的AMI发病率
- 比较院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 验证疫情时期数据的稳健性
方法
数据来源:
NCDR自愿登记库纳入1323家美国医院的连续AMI患者数据,包含人口统计、病史、治疗及结局信息。本研究纳入2013-2022年数据,排除非STEMI/NSTEMI病例及夏威夷、亚利桑那州患者(无DST)。
统计分析:
- 发病率比率计算:DST周患者数 / 对照周(前后各一周)患者数
- 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年龄、BMI等)
- 广义估计方程(GEE)处理医院聚类效应
主要终点:
- 院内死亡率
- 卒中发生率
- 再灌注治疗(STEMI)/血运重建(NSTEMI)成功率
结果
人群特征:
- 春季DST周:28,678例(17.0%)
- 秋季DST周:27,942例(16.5%)
- 人口学与临床特征在各周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
主要发现:
- 发病率:
- 春季DST周 vs 前一周 IR=1.01(95%CI 0.99-1.03)
- 秋季DST周 vs 后一周 IR=1.00(95%CI 0.98-1.02)
- 院内结局:
- 死亡率春季DST周4.6% vs 对照周4.5%(OR 1.01)
- 秋季DST周4.9% vs 对照周4.8%(OR 1.02)
- 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OR范围0.95-1.14)
敏感性分析:
- 排除2020-2021年疫情数据后结论不变
- 夏威夷、亚利桑那州数据显示稳定IR趋势
- 扩展至调整前后3周分析未发现延迟效应
讨论
与既往小型研究不同,本研究显示:
- 睡眠剥夺对AMI风险的影响可能被高估(UK Biobank显示增加1小时睡眠仅降低20%风险)
- 疫情初期(2020年)春季DST周出现异常高峰可能反映医疗系统压力而非时钟调整影响
- 可能解释差异的机制包括:
- 研究规模扩大(本研究样本量超既往研究总和的10倍)
- 远程办公普及降低通勤压力
- 二级预防药物(如他汀、抗血小板药)疗效提升
局限性:
- 回顾性研究无法证实因果关系
- 疫情期间数据波动可能影响结论稳健性
- 未分析特定亚型(如夜间心梗)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夏令时调整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或不良预后的显著关联。这些结果质疑了基于心梗风险调整夏令时政策的必要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