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显示,在完全黑暗中睡眠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是全球首要死因。
相比之下,在光线最亮环境中睡眠的人群(相当于开启卧室顶灯),其心力衰竭风险增加56%。处于同等强度光线下的睡眠者,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升高32%,中风风险增加28%。
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美国医学会网络开放》期刊的丹尼尔·温德雷德博士表示,研究参与者凌晨12:30至6:00期间的光线暴露强度通过腕戴设备进行追踪。
温德雷德博士指出:"局限性在于我们仅掌握个人光线暴露强度,无法确定具体来源。"作为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员,他补充道:"了解夜间常见光线来源可能推动更精准的建议,而非简单要求'避免夜间强光'。"
光线对大脑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睡眠研究中心临床心理学家兼行为睡眠医学主任胡里奥·费尔南德斯-门多萨博士解释,光线会抑制大脑分泌促眠激素褪黑激素。他建议从睡前放松环节入手减少夜间光线暴露:尽可能限制屏幕使用,并在睡前四小时内关闭非必要室内灯光(费尔南德斯-门多萨未参与此项研究)。
温德雷德表示,当无法关灯时,应优先选择昏暗或暖色调照明替代明亮顶灯,避免使用强光闹钟,尽量避免在卧室窗户旁睡眠。遮光窗帘、遮光百叶窗以及眼罩均有助于营造黑暗环境。
温德雷德通过电子邮件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透露:"我们分析了近8.9万人1300万小时的光线数据",并称该研究代表"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关于个体光线暴露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关联的研究"。
此项研究补充了既往成果,证实昼夜节律紊乱是心血管健康不良的明确诱因。温德雷德解释:"昼夜节律是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和组织的24小时循环周期,包括心血管系统。"这种内部时钟通过感知光线作为清醒信号、黑暗作为入睡信号来调控睡眠-觉醒周期。
对心脏健康的潜在影响
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62岁,数据源自英国生物银行项目——该计划自2006年起持续追踪英国50余万名40至69岁人群的健康状况。
2013至2022年间,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光线追踪器一周,后续平均接受九年特定健康结局监测。费尔南德斯-门多萨评价:"这一设计使研究具有独特性和高度创新性。"
追踪期前已患心血管疾病者被排除在外。暴露于最强光线的参与者,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7%,心房颤动风险上升32%——后者指心脏上腔室与下腔室搏动不同步导致的不规则、震颤或过速心律。
女性面临更高心力衰竭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而年轻人更易受心力衰竭及房颤影响。
对昼夜节律的影响
研究仅证实关联性,未证明光线暴露直接导致心血管问题。
谢菲尔德大学心血管医学教授蒂姆·奇科博士在科学媒体中心声明中指出:"夜间暴露于光线的人群可能存在其他差异,这些差异才是心脏病风险升高的主因"(奇科未参与研究)。
但作者强调,在纳入身体活动水平、吸烟状况、饮酒量、饮食、轮班工作等潜在影响因素后,关联性依然显著。短睡眠时长仅影响部分发现(如中风相关数据)。
费尔南德斯-门多萨表示,该研究"为数不多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晨间高强度日光暴露(例如起床后)与心血管健康呈正相关"。
作者指出,光线对昼夜节律的干扰先前已被证实会扰乱多种心血管与代谢过程:损害维持动脉正常功能的细胞,引发高血压并提升相关疾病风险。昼夜节律紊乱还可能增强血液凝结倾向,导致中风与心肌梗死。
费尔南德斯-门多萨补充:"人体可能将夜间光线视为'应激源',触发异常心率、应激激素、葡萄糖与胰岛素水平及炎症反应。"
心脏健康专家建议同步人体内部时钟以优化健康:晨间接触自然光并避免夜间光照、每日固定作息时间、早餐尽早食用、合理安排运动时段,并将生物钟规律纳入整体健康管理。
【全文结束】


